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因为孔子也不姓孔啊。
中国人的姓氏概念是和宗族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姓什么非常重要。特别是《百家姓》对天下姓氏做出排名,让人读出一份身份地位的差别来。
可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我们现在自称姓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说起来掷地有声,实际上这根本不是我们祖先的姓,而是氏。
中国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我们观察这八大姓,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都是女字作偏旁,同时我们的姓名的姓字也是女字旁,这说明以这些姓来区分族群是发生在母系社会时期。

别不服气,部落时期,孩子都只知道妈是谁,连爹都不知道是哪一个,谈何父姓?
其实呢,这些大姓也是以部落聚居地来区别的,比如姬、妫,其实就是指居住在这两条河边的两群人。女人强势,把三点水改为女字旁,就成为氏族的称谓标志。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地位上升,占有资源越来越多,可以拥有多个女人,子嗣的姓就慢慢地转移到了男性这边,开始跟爹姓了。
不过这只是中国的八大姓,除了这八个之外,另外也还有很多姓。比如商纣王姓子、秦始皇姓嬴等等。
孔子的家族史往上追溯,其实就是殷商血脉。所以实际上他姓子。

但是随着部落越来越壮大,就算是同一个地域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一个姓,难免出现重名,而且大量重名,该怎么办呢?于是又再根据地居住地、封地、官职、职业等区别,给自己近支的族群,另外弄了个标志,这就是氏了。
比如姬姓的家族里,一个小群族,指柳树为氏,就出现了姬姓柳氏。大家觉得这种方式不错,就开启了不同氏族的时代。
到了后来,姓什么就不重要了,天下这么大,大多属于八个大姓。何况古人交通不发达,在一个地域里面的,基本上就一个姓,真正要区分就靠氏了。姓代表了共同祖先,而氏,这是表示一个祖先下不同父系,新的小群族。
所以,这个氏在早期,其实相对随意。记得以前网上有个帖子,嘲笑日本人的姓,什么山本、田边、井下之类的,其实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命名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日本人到了报户口的时期,文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他们已经认识到两个字、三个字的姓名重复率太高,所以直接创造复姓使用。

要不然中国姓氏里面那么多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河流命名的姓从哪里来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年代太久远,自然蒙上了一股神秘、简洁之美。所以才会觉得日本人的姓随意、粗鄙。
其实是一回事。
叔梁纥姓子,实际上应该叫子梁纥,但是因为当时已经不称姓了,因为大家都一样,没有意义。不过在一个家族里,还是分大小的。即伯仲叔季,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小。叔梁纥其实就是老三梁纥的意思,用名字和排序在家族中作出称呼区别。
到了孔子这里,他爹叔梁纥开枝散叶,忽然觉得该给自己这一脉定一个氏了——孔子之前几代都是姓名,却没有氏。
定什么为氏呢?叔梁纥往祖上查,查到五世祖孔父嘉是个牛人,而且当时的习惯就是五代开宗,所以直接就使用了孔作为他们这个家族的氏。

实际上孔子是姓子氏孔名丘,而孔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当时的学问家、思想家都被称为子,如老子、庄子,这个子和孔丘的姓没有关系,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随着氏的区别意义越来越大,同姓的人太多,姓就失去了区分族类的作用了。后来姓什么或者氏什么就越来越混淆,大家干脆都把氏干脆叫做姓了。
孔子姓孔,就是这个习惯来的。因为这个氏是从孔丘起,所以他的先祖都不姓孔。
我们今天碰到同姓的,客套起来,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同姓的,以前也很大可能是一家。比如唐朝大姓李、玉皇大帝姓张,其实都姓姬,只不过一个姬姓李氏、一个姬姓张氏罢了。
所以今天人家问你姓什么?我们张口就来,其实回答的是我们氏。
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这也没什么问题。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