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IAN SILEINIKE路跑天下第一,其它随你怎么排,看不到背影。
至于四大跑鞋,这个是纯粹根植于中文互联网的中文营销概念,记住是中文营销概念,两个重点,营销,和中文。所以这个称号既不能代表跑鞋本身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也不能代表其代言选手的水平,更不能代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
因此你会看到,号称四大跑鞋之首的Asics,现在全靠中国大陆的销售量苦苦支撑,却依然连年亏损,连日本本土都已经失手(有兴趣的可以查查今年箱根驿传的参赛者有几个人穿了亚瑟士)。为什么?因为四大跑鞋这个概念,无论在英文,日文,西班牙文还是葡萄牙文里面,都是不存在的。
实际上Asics也是从四大跑鞋这个虚假概念里面获益最多的厂家,在当年跑鞋和跑步相关的讯息还没普及开的时候,它就利用先发优势和四大跑鞋的宣传抢占了大陆市场。你看都2020年了还有人,特别是不懂跑步不懂跑鞋的人,抱着四大跑鞋的概念说事儿。很可惜,如果Asics再不提升科技水平和设计水平,我预计最慢三年内它在中国大陆也会被NIKE干趴。
另外,Asics的最大问题是中底科技太落后,GEL胶这种密度极大回弹不佳的材料居然用了二十年都没有根本性的改进。其它家早就在中底泡棉方向进入下一个时代了,它还死守着老东西不求进步。后来迫于时代压力推出的flytefoam系列泡棉材料,在轻量,缓震和回弹三个指标上都不具备竞争力。另一方面,它的各种稳定结构内外翻保护落地线引导之类的所谓跑鞋科技,充满了当代日本社会最典型的伪科技气息。有没有用?可能有。有多少用?没人知道。
所以跑步新人注意了,跑鞋最重要的是以下几点:大底耐磨,中底缓震,中底回弹,鞋面舒适度,整体重量。其它一切的复杂科技都可以忽略,无论你是多新的新手,相信我,那些稳定结构之类的东西只会成为你跑步的负担,不会对你有太大的帮助。
————————————
再补充一下我对现在NIKE热潮的理解。
实际上跑鞋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中底科技的竞争。而中底科技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就是缓震,回弹,以及轻量。其中缓震和回弹很多时候是硬币的两面,之前很少有厂家能做到两者兼顾。
NIKE这几年的地位实际上是从adidas手上抢过来的,而adidas之所以在当年脱颖而出,靠的就是他的boost科技。可以说在boost推出的时候,它就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中底缓震材料没有之一,同时在轻量和回弹方面也有不逊于竞争对手的表现。而那时的跑鞋设计基本是趋同的,所以boost材料的优势既保证了他在大众运动层面上能带来最好的跑鞋,同时也把世界纪录保持者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而真正让NIKE打出翻身仗的是breaking 2 project。其中的细节我就不赘述了,重点是NIKE的新产品Vaporfly 4%做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突破。
第一点,就是中底内嵌碳板。这个设计乍一看会让人拍案叫绝,然而碳板的意义更像一种idea上的创新,而非真正技术力的创新。当然NIKE引入碳板早于其它家,也为他带来了先发优势。但是碳板跑鞋是可以模仿的,之后如美国的Hoka,索康尼,中国的特步,李宁,乃至最近的adidas,也推出了他们的碳板跑鞋。
第二点,是看起来没有碳板惊艳,然而实际上重要性远超前者的ZoomX泡棉材料。我一直形容搭载了ZoomX的turbo是你现在能穿到最舒服的跑鞋。ZoomX的意义在于,他兼顾了缓震和回弹,并且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你能享受到的最佳水准,同时又在轻量上吊打市面上的全部产品,所以即使在竞速鞋上NIKE也可以毫不吝啬的填充中底厚度。在ZoomX推出前,竞速鞋意味着只有高手才能驾驭,而ZoomX推出后,绝大多数跑者也能和世界顶尖马拉松选手穿一摸一样的鞋了,其中的市场效应不言而喻。
所以ZoomX材料才是把Nike推上王座的真正原因。
当然ZoomX也不是十全十美,它在推出早期良品率低,导致价格较高。另外它的耐用寿命一直算不上很高。但是这两个缺点,对于跑鞋这种消费品来说,并不致命。
现在NIKE推出的新一代Alphafly的市售版本,和基普乔格INESO破二计划里的定制版相比,中底厚度减小到了39.5毫米,三层碳板变成了单层碳板,正好完美符合了国际田联出台的最新跑鞋规范(中底厚度40毫米以内,单层碳板),同时4%和next%均被认可能够继续使用。
NIKE的这场跑鞋战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一流企业卖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