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地名: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
太史慈子义
平遥县(140728),晋中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古称平陶,北魏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县。面积1260平方千米,人口45.07万(2020年)。
辖3个街道、5个镇、8个乡:古城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古陶镇、段村镇、东泉镇、洪善镇、宁固镇、南政乡、中都乡、岳壁乡、卜宜乡、朱坑乡、襄垣乡、杜家庄乡、香乐乡。驻城西街道曙光路13号。共计16个社区、212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平陶县[治文水县南孝义镇平陶村](前221)-析置京陵县[治古陶镇东北京陵村]、中都县[治中都乡桥头村双林寺](西汉)-多穰县(9)-平陶县(25)-平遥县,撤销京陵县并入(424,北魏)-中都县治迁至榆次县境(448)-析置清世县[治东青村](596)-撤销清世县,并入平遥县(606)
隶属变化:太原郡(秦)-西河郡(三国魏)-太原郡(西晋)-介州(583)-西河郡(607)-介休郡(617)-介州(618)-汾州(627)-西河郡(742)-汾州(758)-汾州府(1595)-冀宁道(1914)-山西省(1927)-榆次专区(1951)-晋中专区(1958)-晋中地区(1970)-晋中市(1999)
驻地变化:文水县南孝义镇平陶村(前221)-城关镇(424)-古陶镇(2001,更名)
地处太原盆地西南。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太岳山耸立于东南,最高峰宝塔山海拔1895米。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县境,西北部是汾河冲积平原。境内尚有惠济、柳根、樱涧、昌源、官沟诸河,均发源于东南山区,为汾河支流,属黄河水系。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矿藏有煤、铁、锰、石膏、耐火黏土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平遥城墙、镇国寺、双林寺、大成殿、慈相寺等。
(1)古城街道(面积2.25平方千米,人口1.8万)
以平遥古城得名
驻地:关帝庙街35号
辖5个社区:海子街社区、壁景堡社区、站马道社区、迎薰门社区、贺兰桥社区。
历史沿革:古城街道(2007)
(2)城东街道(面积3.05平方千米,人口16.35万)
以位于城东得名
驻地:中都路
辖5个社区:康宁社区、曙光社区、秋雨社区、汇丰社区、九眼桥社区。
历史沿革:城东街道(2007)
(3)城西街道(面积?平方千米,人口3万)
以位于城西得名
驻地:柳根西街与兴平路交叉路口往西北约140米
辖6个社区:峰岩社区、煤化社区、春蕾社区、东昇社区、绿柳社区、宏源社区。
历史沿革:城西街道(2011)
(4)古陶镇(面积27.48平方千米,人口6.85万)
因平遥县原名古陶县而得名
驻地:西关大街
辖10个村:东城村、西城村、南城村、北城村、干坑村、十九街村、城南堡村、新南堡村、闫壁村、尹村。
历史沿革:城关镇(1984)-与岳壁乡3村、南政乡2村、达蒲乡1村合并为古陶镇(2001)
(5)段村镇(面积62.2平方千米,人口3.13万)
原名张村,后因村内段姓多于张姓而改段村
驻地:段村北大街4号
辖16个村:段村、陈西村、阮廉庄村、横坡村、北常村、南常村、北羌村、南羌村、东安社村、西安社村、弓村、堡和村、七洞村、马壁村、普洞村、文祠神村。
历史沿革:段村乡(1953)-段村镇(1984)-普洞乡并入(2001)
(6)东泉镇(面积369.99平方千米,人口2.34万)
因位于一泉水东侧,故名
驻地:东泉村
辖20个村:东泉村、圪塔村、水磨头村、彭坡头村、戈山村、南湖村、遮胡村、常村、赵村、赵壁村、木瓜村、千庄村、上庄村、岭底村、孟山村、魏家庄村、二郎村、石圐圙村、贾封村、康家庄村。
历史沿革:东泉乡(1953)-东泉镇(1984)-千庄乡并入(2001)-孟山乡并入(2021)
(7)洪善镇(面积75.24平方千米,人口3.8万)
传古称凤凰,以洪善村得名。
驻地:洪善村
辖20个村:洪善村、兰村、北长寿村、东庄村、西大闫村、五里庄村、新营村、东山湖村、宋家堡村、冀郭村、小沿村、白家庄村、西山湖村、东堡村、钦贤村、京陵村、北营村、南长寿村、沿村堡村、东大闫村。
历史沿革:洪善镇(清)-洪善乡(1953)-洪善镇(1984)-沿村堡乡并入(2001)
景点慈相寺。
(8)宁固镇(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4.2万)
因地处汾河岸畔,易遭水灾,人们为求安宁永固,取名宁固
驻地:宁固村正东大街75号
辖20个村:宁固村、北侯村、营里村、油房堡村、南堡村、东张赵村、曹家堡村、苏封村、左家堡村、西张赵村、丰依村、岳封村、梁家堡村、滩头村、魏乐村、王智村、南侯村、净化村、王郭村、新鱼芦村。
历史沿革:宁固乡(1953)-宁固镇(1984)-净化乡并入(2001)
(9)南政乡(面积57.43平方千米,人口4.2万)
以南政村得名
驻地:南政村通城路街56号
辖13个村:南政村、娃留庄村、侯郭村、东刘村、西刘村、里村、王家庄村、小王家庄村、蒋家堡村、道备村、西游驾村、东游驾村、西堡村。
历史沿革:南政乡(1953)-王家庄乡并入(2001)
(10)中都乡(面积41.52平方千米,人口3.9万)
因中都寺得名
驻地:东达蒲村
辖16个村:东达蒲村、西达蒲村、西庄村、南三狼村、北三狼村、梁周村、曹村、北姚村、南良如村、北良如村、侯冀村、杜村、桥头村、梁赵村、西胡村、道虎壁村。
历史沿革:达蒲乡(1953)-中都乡(2001)
(11)岳壁乡(面积75.91平方千米,人口5.2万)
唐代名乐壁村,宋时因乐多音且与岳为谐音,故改名岳壁
驻地:岳中村
辖17个村:岳中村、黎基村、岳南村、岳北村、尹回村、小城村、西源祠村、梁村、东郭村、金庄村、西郭村、闫良村、高林村、梁坡底村、北西泉村、南西泉村、偏城村。
历史沿革:岳壁乡(1953)-梁坡底乡并入(2001)
(12)卜宜乡(面积95.79平方千米,人口3.3万)
原名薄泥,后以适宜居住之意而改现名
驻地:西卜宜村古陶北路13号
辖21个村:西卜宜村、梁家滩村、南石渠村、北石渠村、东卜宜村、永城村、枣树坪村、军寨村、范村、武村、南杜家庄村、落邑村、林泉村、小胡村、靳村、东胡村、果子沟村、明子村、东坡村、神南村、青龙村。
历史沿革:卜宜乡(1953)-果子沟乡并入(2001)
(13)朱坑乡(面积184.66平方千米,人口2.7万)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与刘伯温巡视路经此地,遇大坑拦路,当即差民众填坑修路,故取名朱坑
驻地:朱坑村
辖19个村:朱坑村、汪湛村、庞庄村、洪南村、龙跃村、兴东村、庄则村、辛村、丰盛村、郭休村、青村、喜村、六合村、乔家山村、南依涧村、北依涧村、山坡头村、贾家坡村、雷家庄村。
历史沿革:朱坑乡(1953)-南依涧乡、辛村乡并入(2001)
(14)襄垣乡(面积65.51平方千米,人口2.37万)
原名桑垣,分东西两村,明代将两村及南庄村合并为一村,由僧人以佳言赠名襄垣
驻地:襄垣村
辖14个村:襄垣村、梁官村、郝洞村、郝家堡村、桑冀村、柏森村、白城村、郝开村、府底村、良鹤村、桃城村、长则村、郝温村、林盛村。
历史沿革:襄垣乡(1953)
(15)杜家庄乡(面积44.72平方千米,人口2.06万)
因杜姓初建村而得名
驻地:杜家庄村市场街23号
辖10个村:杜家庄村、闫长头村、苏家堡村、南良庄村、东良庄村、西良庄村、仁庄村、梧桐村、东风落村、西风落村。
历史沿革:杜家庄乡(1953)
(16)香乐乡(面积67.47平方千米,人口2.75万)
以香乐村得名
驻地:香乐村正东街5号
辖16个村:香乐村、安固村、云家庄村、陶屯村、青落村、北薛靳村、南薛靳村、武坊村、西王智村、赵家堡村、三家村、罗城村、西羌村、薛贤村、南官地村、北官地村。
历史沿革:香乐乡(1953)-西王智乡并入(2001)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