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华峰博客 189

情感点评大赏

在作家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中给了很多父母教育的启示,这本书教给家长的并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不应该做什么。书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应该思考自己平时的作为。其中谈到给孩子爱,培养他的情商、待人接物的态度,形成良好的性格,而不仅仅是知识。这个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形成本文主题:父母会爱才是爱,不会爱变伤害。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如何正确地爱孩子?每个孩子从婴儿到成人,都有两个核心需求,第一个需求是身体的需求,第二个需求是心理或情感层面的需求,家长是陪伴孩子长大的最核心的要素,孩子这些所有的心理、生理的需求,首先是本能的投射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身体需求比较简单,吃喝拉撒睡,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等等,心理需求就是被爱、被认同、被关注、被尊重等情感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家长看到并满足孩子这些所有的需求,代表着我们孩子在成长中得到外界对他的肯定。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每个人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都非常地渴望得到对方的爱,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我们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具备看到并满足孩子内在心理和情感,咱们这些需要被爱,被认同,被看见,被肯定,被尊重,被接纳等等这些需求的能力,孩子就会处于被忽略、不被爱的状态当中,至少我们的孩子感受不到接纳,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也感受不到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感觉非常失望,失望就会变成抱怨,抱怨就会变成指责,指责就会变成愤怒,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匮乏型的人格,孩子就会失望,从而无望。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孩子越小的时候他越离不开爸爸妈妈对他的陪伴,孩子越小的时候,他越需要自己爸爸妈妈的陪伴,越需要爸爸妈妈正确的回应积极的态度,看到并满足孩子所有的心理和情感层面的需求,保证孩子内在的人格独立和心理健康的成长。爱孩子不是你认为你爱他,就是爱孩子,也不是说你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你,他就能感受到爱,也不是回去之后天天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爱你。你爱孩子,孩子没有感受到爱,一切都是白扯,所以说在关系当中你说什么不重要,你做什么也不太重要,孩子感受到什么比较重要,当你不会爱孩子的时候,或者当孩子感受不到你对他爱的时候,那么孩子就会处于一种要不被爱的匮乏状态,就是缺爱的状态。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缺爱的孩子会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缺爱的孩子会在关系当中不断的索取,我们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关爱,就会不断的丧失底线的去讨好别人,对别人要求就会比较多,会表现的非常非常的敏感,这些所有的行为都是因为没有感受到爱或者得到的爱不够多,而不断地向外界索取。 第二缺爱的孩子会发展出低价值和低自尊,结果就是创造了没有意义,甚至不断地失败的一个人生。

第三会表现得过分依赖或者过分依恋对方,很多孩子永远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分离不了,不是过度依赖自己的父母,就是对父母有情绪,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和父父母分离,于是就很难独立生存,再比如还有很多人在感情当中容易受伤,还有分手之后要死要活,离婚之后从此走不出来,以死相逼,死缠烂打跪舔等等。这些表现在乎的不是对方,其实在乎的是自己又一次被别人不爱。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爱孩子和爱自己的能力。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

首先,用心陪伴。陪他玩,陪他唠,陪他说,陪他笑,陪他瞎扯,陪他逛逛,陪他走走,陪他旅游等等,这都是陪伴的表现,用心地去陪着孩子一起长大,陪孩子一起享受生活,陪孩子一起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也是作为家长的一种无限责任,家长不要人陪着孩子去给孩子讲一大通大道理,不要人陪着,孩子自己去玩,不要人陪着孩子,自己却只顾自己玩着手机。用心陪伴孩子就代表着我们心里已经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代表着我们潜意识愿意和孩子建立更亲密的人。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其次,关心孩子的感受。孩子是一个有情绪有感受的人,人是感性的,所以孩子在不开心有情绪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不要去责骂孩子,更不要去批评孩子,不要给孩子讲道理。在孩子生气的时候,难受的时候,压抑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要多问候多关心多表达爱,换句话说把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放在第一位,换句话说把对方的人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人快不快乐?开不开心?愉不愉快轻不轻松?压力大不大?难受不难受等等,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在第一位,我们首先应该关心的是人,而不是结果,通情才会达理。什么叫通情,心情愉悦,感觉很爽,情绪快乐,这就是通情。关心他在乎他,就会让对方很爽。什么原因你不开心,让看到你不开心的样子,妈妈很心疼,同时,我们在生活当中还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爸爸妈妈的方式和语言让你不舒服,请你勇敢的告诉我们,因为你的快乐对我们很重要,你值得被别人正确对待,当孩子在关系当中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被在乎的时候,他就会找到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归属感。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再其次, 没有偏见的爱。不以结果做为爱的标准,不要重男轻女。女孩一样值得被爸爸妈妈爱,家长以重男轻女这样的思想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受伤害,被忽略的孩子会一直活在痛苦仇恨以及讨好的模式当中,之所以今天这个时候有很多女孩子变成女强人或者女女汉子,不是因为父母教育失败,就是因为父母重男轻女导致的恶果,要么就是因为弟弟的出现抢走了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分量,所以他会跟男孩子做对抗,试图打败男孩子,或者试图证明自己不比男性差,所以变成女强人或者是变成女汉子,这其实罪魁祸首就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结果。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最后,不随便对孩子发脾气。这一条很简单,但说起来有点难过,我们都说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很多家长连这条最基本的却都做不到,也许是你的标准太多,对孩子束缚太多,导致孩子和你对抗,所以你把对孩子的这种怨恨情绪脾气,全部发泄在他的身上,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你觉得孩子不把你当一回事,你觉得不听你的话,就是对你人格权威的侵犯,其实这是没有界限感。家长搞清楚一件事,你的人生失败,你的事业不成功,你的婚姻不幸福等等,这都是你自己需要面对的事情,孩子没有义务要承担,看一下我们的情绪和事情,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处理好你自己的事情和情绪,请你勇敢的告诉我们的孩子爸爸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同时需要他如何做去准确的向孩子表达你对他的需求,而不是说不要惹我,我很烦,去找你妈去,我很烦,找你爸去等等,比如说你们两口子吵架了,你可以很直接的告诉孩子,爸爸和妈妈这两天吵架了,我们的情绪比较激动,还在调整当中,当然这跟你没有关系。这是我们在调整的过程当中,你在家的时候,你能够安静一点,主动的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孩子往往还是不能接受,为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会说“为了你好”)

作为父母和子女,我们不能只是哀叹家带来的伤害,而是应该告诉我们内在:家,永远是我的避风港,让我们可以没有对错评判的生活在这里,只有我们学会爱,才不会将爱变伤害。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