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战争进行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日本越来越不能满足于将侵略行动局限于中国境内。
一方面,中国的坚持抵抗使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破灭,日本战争机器的运转出现严重困难,它必须寻找新的胜利来保持国民的信心,维持战争的进行;
另一方面,法国、荷兰的败降大大削弱了它们对印度支那和东印度群岛的控制力。
为了保障能源、物资的供应,以战养战,日本战争内阁决定不顾战场的颓势,冒险把战争推向这些地区。为了掩饰新侵略战争的准备,日本与美国进行了近一年的谈判。
一、日本的南下方针
1940年7月,近卫文麿再次组阁,上任伊始便提出新的国策。
26日,内阁通过《基本国策纲要》,提出近卫内阁总的指导方针是以皇国为核心,建设以日满华坚强团结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其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皇国,意在避免使用容易使人联想起旧秩序的帝国一词,实质上是以新的不平等取代旧的不平等,换汤不换药的表述而已。
第二天,以此为基础,又提出《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作为总方针下的具体行动指南,得到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的通过。它的主要目的是迅速结束在中国的战争,掌握时机,解决南方问题。
《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意在确定日本的发展方向,即南进方针。之所以如此,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紧密相关。
首先,在欧洲战场上,希特勒德国已经控制整个西欧大陆,与英国的战争正在激烈进行之中,而日本认为,即使德国不能登陆英国,但取得战争的胜利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配合德国的行动,趁英、美疲于应付之机南下,切断外国援华路线,对日本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日本一直存在的战略物资、原料匮乏问题此时更加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依靠英、美等国的贸易,在美国废除通商航海条约以后,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紧迫,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取得南方的资源,才能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动力。这给日本前途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按照这个方针,8月6日,日本向法国提出它对印度支那的要求,法国在压力下妥协,承认日本在远东政治、经济领域占压倒优势的利益,给予它在军事上的便利条件。
但这并不能满足日本的胃口,9月23日,日军直接进驻印度支那南部,迈出了南进的第一步。
这让美国感到吃惊,但是日本却得寸进尺,10月25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发展同荷属东印度经济关系的措施》,称应确认皇国在荷属东印度的优越地位,开发并利用其丰富资源,使之实际上成为以皇国为中心的大东亚经济圈之一环,目标直指东印度群岛的石油。
但在英、美的支持下,荷兰坚决拒绝了日本的要求。
虽然如此,1941年1月21日,日本军令部的英、美情报科长在参谋本部所作的一次演讲中,对英、美对日态度作了判断,认为:
1.美国不会很快对日实行全面禁运,当前也不会对德宣战;
2.日本即使向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出兵,英国也未必动手;
3.美国海军的军备扩张,在5至7年间总吨位将达到305万吨。
现在日美两国兵力大致相等,但如果日本保持现状不动,届时,美国兵力将达到日本2倍。
这就是日本对形势的冒险估计,而正是这种冒险性支配了日本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在这样的假想之上,日本又制订了《对法属印度支那、泰国措施纲要》,以获取两地大米与橡胶等重要物资。
在不惜使用武力的威胁下,日本与两国最终在1942年3月达成协议,规定法属印度支那与泰国都不得与第三国签订任何形式的政治、军事合作协定,从而初步达到了它的目的。
对荷属东印度群岛,尽管有日本极感兴趣的石油,但由于日本国内广泛存在的英荷、英美不可分论,日本的态度和行为都变得谨慎,和荷印的谈判就一直拖了下来,南进也暂时停止了。此时日美关系虽然出现了倒退,但还远未达到破裂的地步。
二、美日谈判
日本要想达到既定的侵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美国的容忍;而从美国角度来讲,在希特勒横扫欧洲,自身军力又不足的情况下,显然也不想同日本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两国谈判、暂时缓和关系的契机。
在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指导下,罗斯福向格鲁解释了美国的想法:
即美国应避免卷入对日作战,以免妨碍美国在欧洲援助英国,以致影响英国的胜败,但是,在日本将战争推进到东印度群岛和马来半岛时,将会严重影响依赖外部供给的英国在欧洲的抵抗,那时美国将改变想法。
为此,美国需要:
一、使日本人仍然抱有某种希望,并去猜测;二、尽可能控制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实际可能的意图。防止同日本的战争成为此时美国对美日谈判的主要诉求。
4月9日,美日间以私人合作方式达成的成果送到国务院,这是一份集中解决美日分歧的草案,通常称它为《日美谅解方案》。
其中包含了七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四点:
(一)对欧洲战争的态度,主要涉及美国所关心的三国同盟问题。
日本强调三国同盟条约只是在其中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战国家的主动攻击时才会生效;美国则表示它自始至终都是从自身安全、防卫角度来看待欧战,从不支持协助一国来侵犯另一国的侵略同盟。
(二)中国问题,这是两国分歧较大的地方。
草案提到中国独立、从中国本土撤军、重新开始门户开放政策、蒋汪合并等问题,美国承诺,一旦得到中国的同意,美国将调停中日关系。
(三)有关美日经济合作问题,包括美国向日本提供贷款,帮助日本取得战略资源等条目,主要反映了日本期望得到美国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支持的迫切愿望。
(四)两国要在太平洋地区保持和平发展。
方案显然更多地反映了日本的要求,如果协议果真达成,日本将得到许多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利益,而美国则要放弃一部分利益。对于中国来说,则意味着将失去美国的支持,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美国虽然对方案比较失望,但仍然认为某些建议似乎符合美国的观点,因而决定在方案基础上进行谈判。
正在美国对方案进行研究之际,4月13日传来了《日苏中立条约》签订的消息,美国对此极为警惕。本来对方案就已经痛感失望的赫尔,为了防止日本利用条约而有更进一步的举动,16日,在又一次与野村的会谈中,他提出美国首要关注的是事先得到日本政府的保证,即日本政府愿意并有权力按建议行事,放弃武力征服的现行政策。
同时,提出两国交往的四项原则:
(一)尊重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二)支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三)支持均等(包括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四)除了和平方式的改变以外,维持太平洋地区现状。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方案中对中国问题的干预,形势的发展使美国没有条件再去实施绥靖政策。野村没有提出异议,提出要等待政府的指示。
在拖延了近一个月以后,考虑到罗斯福将于5月14日发表炉边谈话,12日,等不及德、意的反馈意见,日本向美方递交了修正案。
赫尔感到吃惊,由于比美方的版本后退很多,私下里,他认为:
日本的修正案没有带来什么希望,日本基本上仍然只顾它自己的利益。它实际上是主张日美两国共同称霸太平洋,并由日本控制拥有其人口及财富十分之九的区域,毫不顾及其他国家的权益。
但为了不至于失去主动权,赫尔决定继续谈判。在对修正案进行仔细研究之后,16日,赫尔作出几点修正,要求日本在履行三国同盟条约的时候不能突破方案的限制,并极力维护美国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益。美国态度趋向强硬。正式的反建议案在6月21日提出,日本政府于24日收到建议时,苏德战争已经爆发。国际形势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三、美国冻结日本全部资产的争论
1941年4月到6月日本面临的形势是:
(一)中国的抗战意志变得愈发高昂。
3月15日,罗斯福明确表示中国将获得我们的援助,同时中国与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合作,并在4月获得5000万美元法币稳定基金。
(二)日本获取资源尤其是战略物资的能力进一步下降。
美国连续发布命令扩大对日输人、入物资种类与范围,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也开始缩减对日大米供应,英国更是禁止从马来西亚向日本及日元集团出口橡胶。
(三)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以后,又面临着德国侵苏的事实,这尤其让日本犹豫不决。
早在6月6日,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就发来电报称德苏开战不可避免,对于日本来说,确定是北进或进一步南进的战略迫在眉睫,而只有最终确定了战略方向,继续进行日美谈判对日本才有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
一方面,以外相松冈为首,认为北进的大好时机已经来到,应该优先考虑,而对于南进,他认为只要没有对英、美作战的决心,就不能着手,甚至同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签订军事协定也不可取;
另一方面,大本营陆海军部则认为,首先要促成长期悬而未决的日本与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合作关系,向其南部派驻一部分兵力。
11日,大本营陆海军部制订《关于促进南方施策的方案》,核心内容是,无论法属印度支那同意与否,日本都应进驻其南部;在此过程中,如遇到美、英、荷阻碍而无法打开局面时,则不惜孤注一掷地同美英一战。
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两个星期之后,松冈势单力孤,终于作出了妥协,政府、大本营联席恳谈会通过了南进方案,但原方案中不惜孤注一掷地同美英一战的表述也被删除。
随即,在对法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后,日本于7月底完成了对印度支那南部的进驻。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政策,成为日美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在德国入侵苏联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在集中精力南进的同时,日本竟将日美谈判暂时放诸脑后,显示出日本将两国间的缓和也视为权宜之计的想法。与此同时,这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应。
从4月到6月,美国政府内部也一直在讨论对日政策,但一直没有明显的鼓励或抑制日本的举措。《日苏中立条约》对美国的远东政策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罗斯福和赫尔依然倾向于同日本谈判。
5月27日,罗斯福发表了本应在14日进行的炉边谈话,宣布国家处于无限期的紧急状态,美国进入准战时体制,但其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日本。
6月20日,美国内政部长伊克斯曾要求除对英国和拉美国家以外,全面禁运石油,罗斯福说:
我想你一定有兴趣知道在日本人中间正在进行一场激烈无情的斗争,而且在过去的一周就以下问题进行了争斗:试图决定他们将跳向何方一攻打苏联,还是攻打太平洋(南太平洋,这就使他们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与德国拴在一起了),或者是骑墙观望,对美国持较友好的态度。究竟走哪条路,谁也不知道。不过,正如你所知道的,协助保持太平洋的和平,对控制大西洋是绝顶重要的。我就是没有足够的海军分配到各地。
他还反问伊克斯:
请告诉我,如果(禁运)这件事打破微妙的平衡,并促使日本或者打俄国,或者打荷属东印度时,你还作这种判断吗?
罗斯福的意见得到赫尔和海军部的拥护,防止对日战争依然是美国的主要目的。
苏德战争的爆发使美国政府内部对日政策的争论更趋激烈。
6月23日,国务院远东司司长汉密尔顿提出,由于德苏开战,在日本出现了南进论和北进论两种意见。不过,估计南进会稍许推迟些,因为虽然没有缔结《日美谅解协定》,但(日本)仍然害怕同美国打仗。日本撕毁《日苏中立条约》,向北进击的可能性倒是很大的。
四、美国的战略误判
25日,远东司副司长亚当斯提出一份意见书,他判定日本将会北进,并提出积极的对策是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对石油严加禁运等。
面对各种意见,28日,远东司官员施密特提出建议:
要对日本的决定施加影响,把美国的主张反复告诉日本,即美国维护太平洋和平的愿望没有改变,德美战争迟早会爆发,美国的敌人是希特勒主义,而一旦德国战胜苏联,从长远角度看也会使日本处于不利地位,表达了美国对与日本和平的期待,很明显,是要将与日本的谈判继续进行下去,防止与日本发生战争。
30日,日本首相近卫在美国《纽约时报》和其他一些报纸同时发表文章,再次提及三国同盟条约是为防止美国卷入欧战的防御同盟,企图利用美国民众不愿参战的心理来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
而在国务院看来,这不过是过去几年陈词滥调的重复,不可能增进两国间的友谊。赫尔当天表示,美国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和平与友好关系,但在希特勒妄图征服全球的形势下,美国将进行充分的准备,采取每一项必要的措施来保障国防。
日本的宣传对美国政府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美国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7月2日,美国国务院仍然认为日本将倾向于北进,而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远东司官员裴克认为,由于日本要进行这种准备,势必会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战争,以解除后顾之忧,而美国的政策则是增强对中国的支持,增加对中国的租借援助力度,使日本继续深陷中国战场,同时,加强在菲律宾群岛的防御等。
5日,在度过了一个周末以后,汉密尔顿作出了他对日本政策的分析,认为此时日本不可能做到:
一、完全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二、停止利用军事上的压力向南获取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好处;
三、克制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
同日,霍恩贝克给出了他的观点:尽管德国要求日本进攻苏联,但日本已经开始加强在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力量,显然,它对德国的要求还在犹豫之中。由此,尽管日本答复还没有考虑对苏战争的可能性,但是美国仍然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了准备。
7月11日,在答复日本有关美国是否要参加欧战的询问时,格鲁称美国的行动完全出于防御目的,而其参加欧战与否则取决于希特勒的行动,日本对此自然十分不满。
17日,外务省次官大桥忠一约见格鲁,直接谈到日本不能置美国滥用自卫权而不理,也不认同美国所认为的(哪个国家)只要暗示一下美国应停止其自卫政策,就是在实际上把自己列在企图征服全世界的侵略国一边。
实际上,到了这时日美谈判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双方反而从各自一开始的立场后退了,这种各执一词、鸡同鸭讲的对话使日美会谈失去了缓和两国关系的意义,此后,尽管主张对美强硬的松冈去职,但仍然难以挽回两国的关系。
五、美国冻结日本在美全部资产
18日,近卫第三次组阁,海军大将丰田贞次郎成为新外相。
21日,新政府同大本营举行成立后的首次联席会议,决定执行当月2日御前会议所确定的《适应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特别提到了要按既定方针执行对法属印度支那的军事措施。
25日,新外相接见格鲁,谈到日本的政策仍将以三国同盟为基础,并谈到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消息,由此,松冈的政策不仅继续得到执行,还得到进一步发展。
美国政府内部一致认为,日本一方面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却准备进一步在西南太平洋地区进行征服活动,这对美国在这些地区获取基本原料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均极为不利,也违背了美国进行谈判的初衷。
7月26日,罗斯福即正式发布第8832号行政命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财产(约1.3亿美元),将所有与日本利益相关的财政和进出口贸易置于政府管制之下,目的是为防止美国资源为日本所用以危害美国的国防和利益。
同时,为防止日本夺取,应中国要求,美国一并冻结了中国在美资产。
而远在西弗吉尼亚州白硫磺泉疗养的赫尔早在23日就已经决定中止冗长的美日会谈,作为对日本南下的直接反应。
此前野村专程赶至白疏磺泉同他会面,也为他拒绝。这是美国继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以后,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政策的又一有力回应,当天的《纽约时报》评述说这是仅次于战争的最猛烈打击。而实际上从这一天以后,日本就再也没有从美国获得原料和物资了。
正在进行中的美日谈判,在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情况下,也由此中断,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更紧张的阶段,这对正处于艰苦抗战中的中国自然是一个好消息。
六、美日关系的决裂
日本此时面临的形势更加恶劣。
在冻结日本资产当天,美国宣布在菲律宾建立远东陆军司令部,征召菲律宾民兵服现役,由麦克阿瑟指挥;并向中国派出军事顾问组。同时,继美国之后,英国、荷兰相继冻结日本资产,日本同日元集团以外的贸易完全中断,而它所急需的能源也无处可寻。
当时,日本40%的出口和2/3的进口都仰赖于英美经济圈,尤其是石油,自给率还不到10%,所需要的420万吨石油几乎全需从美国进口。
在日、美两国之间,显然是日本更迫切需要与美方达成妥协。
8月5日,针对罗斯福的建议,日本提出以印度支那为中心的局部地区解决方案,但是相对于此前《日美谅解方案》并无大的区别,而在赫尔看来,这不仅完全无视罗斯福关于印度支那地区中立化的建议,而且还变本加厉地要求美国首先作出让步,以换取日本有限的许诺,这无疑会将美国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美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日本的提议。
日本不甘心就此中断会谈,7日,近卫开始倡议日、美两国政府首脑直接会谈。对此,美国国务院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举措,但罗斯福担心这有可能使他在远东慕尼黑中充当张伯伦的角色,因此,要求此前首先确定原则问题。
17日,罗斯福亲自向野村提出一项书面要求:在重开谈判之前日本需就其目前的立场和计划发表一项更明确的声明。
从过去半年同日本打交道的经验出发,赫尔认为,我们越是对首脑会谈的前景及其危险性进行研究,就越发相信,在做好两国首脑签署协定的准备工作之前不应该举行会谈。
9月3日,罗斯福坚持要求要先对重要的原则问题达成协议,并同时提出一份备忘录,指出要以4月16日赫尔声明中的四项原则作为会谈的条件。
不仅如此,他和赫尔都更加坚信,任何可能达成的协议,都需经英国、荷兰与中国的同意。日本的种种要求表明它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以后,仍然不能够从原来的立场后退。
其时,日本已经确立了国策的实施要领。美、英、荷冻结日本资产,对日本实施全面禁运以后,日本面临极大的危机,它的海军用不了2年就将完全丧失活动能力,以液体燃料为基础的重要产业不过1年也将陷入瘫痪状态。
8月,海军提出《帝国国策实施方针》,提出了战争的考虑:以10月下旬为限,战争准备与外交交涉同时进行;如到10月中旬外交交涉仍不能取得妥协,就动用武力。这标志着从年初以来就在军方萌芽的思想正式走上台面。《帝国国策实施要领》在9月6日的御前会议上得到通过。
这样,日本军部留给政府进行谈判的时间仅有1个月,由于美日双方都坚持自己的原则,谈判实际上已经成为拖延战争的一种掩饰。
由于美国再一次拒绝了日本要求举行两国首脑会晤的提议,大本营陆海军同政府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16日,近卫下台,主张对美强硬的陆相东条英机受命组阁,东乡茂德出任外相,日美关系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由于天皇特别提出新内阁不必拘泥于9月6日御前会议的决定,东条得以放开手脚重新制订《帝国国策实施要领》。
11月2日,联席会议最终决定:
将发动战争的时间定在12月初,谋求加强同德、意的合作;同时,对美谈判继续进行,以12月1日零时作为最后期限。
新实施要领很快在11月5日的御前会议上得到通过,并确定将向美国提出的建议分甲乙两方案,而这不过是日本进行最后战争准备的掩护了。
24日,截获的日本电报显示,日本政府关于谈判的最后截止日期是东京时间29日,赫尔感到达摩克利斯剑已悬到美国头上。
于是,他提出十点建议案来代替此前的基础方案,即有名的赫尔备忘录。
这是一份相当强硬的声明,不仅要求日本从中国和印度支那完全撤退,还要使三国同盟条约成为一张废纸,日本陆军视之为对日宣战书,海军认为是最后通牒,以至其在27日收到以后,当即决定对美开战。
最终,珍珠港上空的浓烟拉下了美日谈判的大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