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上蒸下煮,我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的高温模式。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过超级三伏天,七月酷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这是对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超级三伏天的描述。当时法国传教士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根据我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乾隆八年7月20日至25日的下午气温至均高于41℃,7月25日下午的气温达到了惊人的44.4℃,要知道人体体温的最高极限才仅仅42℃。

如今夏至已过,小暑节气降临,意味着三伏天越来越近了。那么2022年三伏天什么时候入伏?是公伏还是母伏?今年入伏后会异常炎热吗?
2022年三伏时间推算方法
老话说夏至三庚便数伏,说的意思就是从夏至这天开始算起,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
我国古代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组成60个甲子,分别表示60天,来循环记录日期,庚日与庚日间隔10天。比如今天是甲子日,那么明天就是乙丑日,后天就是丙寅日,一直按照顺序记录下去(如下图所示)。

今年夏至节气在6月21日,这天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26日,为庚戌日。由于庚日和庚日相隔10天,因此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在7月6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在7月16日,这天是庚午日。由此可见,今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6日。
老话说夏至四庚数中伏,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在7月26日,为庚辰日,因此今年中伏的开始时间在7月26日。
老话还说秋后一庚为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开始时间,由此可见秋后必有一伏。今年立秋的时间在8月7日,为壬辰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5日,为庚子日,因此末伏的开始时间为8月15日,末伏的持续时间也是固定的10天。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中伏的天数有长有短,要么是10天,要么是20天。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10天,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20天。2022年6月21日~2022年8月7日之间总共间隔5个庚日,分别是6月26日、7月6日、7月16日、7月26日、8月5日,因此今年中伏总共持续20天。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为初伏,共10天;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为中伏,共20天;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为末伏,共10天,今年整个三伏天总共持续40天,是个加长版三伏天。

如今三伏天还没有到,但是我国多地已经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那么今年三伏天会不会异常的炎热?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到底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公伏?什么是母伏?
公伏和母伏是相对入伏这天的时间而言的,我们老祖宗规定,如果入伏这天的农历日期是单数,那么就是公伏;如果入伏这天的农历日期是双数,那么就是母伏。
2022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6日,对应的农历时间为六月十八,十八属于双数,因此今年的三伏天属于母伏。
公伏与母伏到底有什么不同?
老话说公伏凶,母伏爽,这里的凶表示气候炎热,爽表示气候凉爽,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今年三伏天是公伏,那么气候就会异常炎热;如果今年三伏天是母伏,那么气候就会相对凉爽。按照老祖宗的经验所得,今年三伏天会相对凉爽。
农村有句老话叫雨淋母伏头,炕头长蘑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今年三伏天是母伏,并且入伏这天下雨,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雨水就会非常多,空气会很潮湿,就连烧火的炕头都长出了蘑菇,比喻阴雨天气持续很长时间。
农村还有句老话叫雨淋公伏头,晒破狗舌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今年三伏天是公伏,并且入伏这天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气温就会异常炎热,狗舌头晒破皮是对炎热程度的形象表达。

总结,今年三伏天总共有40天,7月16号入伏,属于母伏。看到这里大家对三伏天肯定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过如今极端天气多发,三伏天热不热由辐射带高压来决定,大家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农谚还准确吗?欢迎留言!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如果你对三农感兴趣,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