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曾几何时,法国人以标新立异而自豪,法国也确实在很多领域领导过潮流,成为世界的楷模。也许有不少法国人仍希望继续标新立异,但从世界大潮来看,今天的法国特色却往往表现出固步自封的色彩。连日来在法国闹得沸沸扬扬的阿尔斯通事件便是最新的证明。
阿尔斯通集团(Alstom)的支柱产业是火车设备。这家法国的明星企业9月 日宣布2018年将停止在其发迹的根据地贝尔福的火车头生产业务。这一消息引发的效应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员工上街示威,政府召见企业主,左右各派形形色色的在野政客谴责政府,媒体则以舆论代言人自居,表现激愤的群情。在这一片喧嚣中,事实让位于情绪,行动让位于宣传。
从法新社的报道来看,就事论事而言,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阿尔斯通宣布的计划是,2018年将贝尔福的火车头生产业务迁到阿尔萨斯地区(Alsace)的雷克索方(Reichshoffen),既不关厂,也不裁员,而是将400名有关员工移转到法国其它工厂,其余80人留守。当然,对于选择继续在阿尔斯通工作的400人及其家属,此举确实造成不便,但从国家层面来看,几百员工调任怎么就变成了惨败、灾难了呢?此事之所以成为国家大事,可能首先是因为一家明星企业迁离根据地的象征意义有损于政府的形象,在距总统选举8个月之际,其破坏性效果更引人注目。于是,政府便设法掩盖事实,而以谴责政府为己任者也乐得揭那些浮浅的短,比如政府不可能不了解自己参股的企业的困境之类。这类指责本身不能说是错误,但它们的过度渲染则可能掩盖实质问题。
据信,阿尔斯通此举有向政府发难的意图,其直接起因是这家企业最近在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下属子公司阿切姆(Akiem)的招标竞标中输给了德国企业福斯罗(Vossloh)。现在,铺天盖地的批评主要针对政府的渎职或不作为:国家在阿尔斯通和法国国铁中都是重要股东,为什么不解困?为什么不调和?其实顺理成章的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困?怎样调和?
无论是在野政客还是媒体,都强调国铁不该把1.4亿欧元制造44列检修机车头大合同给了一家德国企业,而且这批订货将在德国生产;但他们或许出于无知,或许有意撒谎,反正他们不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事情其实并不复杂:按照欧盟有关公平竞争的相关规定,超过一定资金数额的项目必须通过招标。至于阿尔斯通为何在竞标中失败这个在法国讳莫如深的话题,答案更简单:在上述项目上德国企业在价格上占有优势。不用说,多年来法国人也许百听不厌的不正当竞争之类的说法,在此根本说不通。其实,法国企业为何屡屡在正当竞争中失利本应成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阿尔斯通并非弱势企业,其高速列车的国际化战略也比较成功,不论是亚洲市场还是美洲市场,都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美国赢得高铁世纪合同就是最新的例证;但它在普通列车领域并没有明显优势,加上法国近年出于预算紧缩的原因,在铁路交通领域的投资受到压缩,而阿尔斯通在法国的订单近几年减少了近40%。因此,这笔账并不难算: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没有大规模投资交通基建的计划,而债台高筑的法国国铁(债务超过500亿欧元)也不大可能舍廉求贵买阿尔斯通的法国造,除非像前些年那样由国家买单,以保护就业为名,挽救一些濒危企业(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谓保护就业往往是伪命题,因为外国在法企业同样为法国就业做出贡献,在法国获得的订单往往也在法国生产),但这种国家干预、扭曲市场的做法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及后遗症必须向民众作出交代,因为最终的买单人只能是纳税人。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发达国家的舆论舞台,而全球化趋势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因素却明显受到忽略。本来,客观评价相关问题、探讨未来是公众讨论的正常话题,但事实恰恰相反,充斥舆论舞台的是形形色色保护主义的言论和谎言,法国政客一窝蜂拿阿尔斯通做文章,大肆宣扬保护主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拯救法国,在宣布参加总统选举的政客中居然有人藉阿尔斯通事件将法国的订单与印度订单相提并论,以此作为宣传工具,其不择手段、低估民众智力的做法由此可见一斑。
在全球化大潮中,如何迎接挑战、做强做大法国经济,本应成为展现新时代法国特色的好机会。任何将法国拉回闭关自守的企图从根本上说都违反法国的长远利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