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珠海草根土著痴迷寻根,历经三年终觅三台石
神秘莫测的三台石,就隐藏在珠海前山市场的后山顶上。
珠海长沙墟,有一草根土著,名曰吴国基,此人先前一直痴迷于寻找珠海本土各村落历史地标,及相应文化古迹。为寻找前山地标三台石,三年来,他根据清代《香山县志》为数极少的史料记载,在前山马鞍山附近的山头,展开了一场地毯式的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圆明新园后面的石林山东北隅,吴国基终于了发现了这座深藏已久的三台石所在之地。日前,吴国基带领一众珠海文化热心人士,重返三台石发现之路。

山路上一块支离破碎的岩石,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处地标。
吴国基是土生土长的珠海本地人,他在平时闲适无聊之际,便喜欢独自一人四处访古,因对珠海周边环境非常熟悉,又好与当地先辈沟通交流,这也成为他四处寻找历史地标的便利条件。他说三台石所在位置,应该就在前山市场后面的山顶之上,听老人讲这座山就叫前山,这也就成了珠海前山街道办的地名由来。过去,这附近还有一座后山,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炸山平路过程中,后山已经被挖掉了。

怎么会出现一座现代人修建的围墙?这与珠海圆明新园有关。
02、三台石外形构造及相关人文历史:
在现场可以看到,这块三台石呈长方形,宽度约有十几米,高度约三米多,一米见方的三台两个线条勾勒石刻大字清晰可见。三台石下方有一个大缝隙,可同时钻入两至三人,石下有三块略小的石头,呈三角形分布,好像是在默默托举着这块三台石。

石林山上的森林消防水池标志,里面就是储水罐。
石下的一块岩石上凹凸不平,因受侵蚀严重,所以分辨不出是否另刻有字。在三台石前方约三米处也有一块平坦的岩石,吴国基说:这有点像衙门里的案台。
吴国基说:他一直相信这块三台石肯定存在,因为前山的三台石路正是因此而命名,并且,自古以来,三台石也一直都是前山的重要地标,但是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这块三台石究竟藏身在哪里呢?

2013年3月22日,今天终于圆梦,三台石,我来了!
在清代史料《香山县志·道光》卷一《山川篇》中,有一小段关于三台石的文字记载:
三台石室,在前山寨城东三里,山高四五十丈,巅平坦,有石二枕地,上横矗一石,架之如葢然,中空,可容出入,石壁上昔人镌:三台二字。(注:原文无标点,吴国基后加)。

三台石,难得我会如此近距离地欣赏你。
吴国基正是以此为线索,三年来,吴国基跑了无数的冤枉路,但是一直都没找到。直到后来,吴国基偶然借来一本《珠海文物志》,他又根据其中的相关记载,将找寻范围,逐步缩小到前山市场的后山之上。
就这堆文字,折磨我有好多年了!趁平时外出的空闲时间,或者心血来潮之际,吴国基总是带着一支登山棍,在前山附近的几座山头展开了地毯式搜寻:

三台石的内部,就像是一座大厅,很是空旷。
吴国基爬上前山的马鞍山很多几次,附近不知名的山头,他也数次登顶,却依然没有发现三台石的踪影。苦心人天不负,他在前山市场后山顶一堆草丛中,他终于找到了这块传说已久的三台石,这令他兴奋得头皮发麻。
寻找珠海各个村落的历史、地标,吴国基十几年如一日,一直默默地、执着地做着这一切,有人说他多管闲事、不务正业,他却只是淡淡地解释说:因为珠海是我的家乡,我爱珠海!

三台石气势宏伟,石块重达百吨,非常庞大。
03、三台石中的三台,究竟有何深意?
一直以来,包括很多的前山本地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亲眼地看见过三台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灯下黑,那其实也是很不应该的,动物都尚且知道自己周围的环境,何况是人类?
也许很多人会问:熟悉那些有用吗?吴国基会告诉你:有用!因为如果没有这块三台石,那座山头可能早就没有了,而失去那座山头,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已被人为地破坏,情况也会因此进一步恶化。

三台刻字,与现代无异,但确实是清代时期的地理文物。
我们保护地标的意义何在?说到底,因为这些都是经历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如果我们连自己周围的人文历史都不去保护,这又有什么用呢?
前山地标三台石,历经百年风雨,今日终于拨开层层迷雾,被更多人所看见,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那么三台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三台原来指的是星名,即三台星,后用来暗喻人间三公。也许你又要问了,何为三公?别急,请允许本人清风剑客为您细致道来:

三台石的前方,如果不是树木遮挡,可以远眺澳门。
三公,原指中国古代社会里,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三公也是中国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以后多为虚职。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为依据,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尚书 · 周官》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
《礼记》有云: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
又《汉书 · 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说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德才兼备者居之)。
所以,由上观之,三公在不同时期,亦有不同的解释,具体如下:

三台石附近的巨石,上面依稀可见刻字,却早已印迹难寻。
① 商朝: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史记 · 殷本纪第三》记载: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
② 周朝:
周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有变易。

闻名遐迩的前山寨古城墙,最早建于明代,为防御之功用。
③ 秦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据《汉书 · 百官公卿表》记载:丞相金印紫绶,太尉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其中御史大夫为秦官,位居上卿,从其印绶和称为上卿来看,御史大夫不是公,而属卿一级,因此秦代并未有三公之称呼。
④ 西汉:
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
《汉书 · 百官公卿表》记载: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后省,八年复置。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太师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古城墙位于前山中学内,至今依然保存良好。
⑤ 东汉:
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⑥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唐六典》载: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

古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古代抗澳的侵略历史。
⑦ 宋朝:
北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旧制,改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罢太尉、司徒、司空。
⑧ 明清:
明清历代皆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中山亭,全国第一座纪念孙中山总理的亭子。
04、三台石,藏在深山无人识,今朝终得现真身:
三台石的三台究竟又有什么其它的涵义?据史料记载:
三台也指对人称谓的三个词语:台端(古代对官吏的尊称)、台甫(字的别称)、兄台(朋辈互称)等。但是,我认为此三台指的是前者。那为什么呢?你听我说。
吴国基曾在此三台石下用罗盘观测,其方位正指白石村老村口和澳门方向。《古韵沧海》记叙:以前在白石村的旧村口有一牌坊,上写北拱三台四个大字,北拱是拱北地名的雏形,三台所指之物,吴国基认为就是三台石!

孙总理亲笔手书天下为公,镶嵌在石壁之上。
另外,以前在前山河东岸,也有一座石将军(现已毁),其手执利剑直指澳门方向,综合以上总结,此两处人文景观,在讲究风水的古人眼里,吴国基认为这些都是当时珠海百姓有意而为之,意指将澳门的那些外国人给镇压住,不让他们乱来!
明清两朝,清廷都在前山设置前山寨古城墙,驻军旅数千重兵把守,足以见得当时的清代政府还是很在意澳门的那些外国人的,所以,此两处人文景观的出现,亦绝非偶然!

孙中山先生像,下面雕刻着孝、忠、平等做人准则。
到此,可能又有人会疑惑不解地问道:古人所写的台字,不是这个臺吗?为什么以前的古人,竟然会写简体字的台呢?如果您这样发问,那您可能就有所不知了!
在古代,臺和台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字,只是发音相同而已,其背后代表的词汇,如案台、桌台、乌台等,以及我们通常所食用的蒜臺、青臺等,你能说两者是完全一样的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清风也给您小小地科普一下:这主要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试行的二简字所造成的结果。

清代香山县之管辖区域图,可以看到如今的凤凰山。
那么,什么是二简字?这是我国试行的一种不规范的汉字简化书写形式,其最大特点是简化手段比较盲目,以致缺乏汉字本身所具有的表意文字性质,对我国的汉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简字最早在1975年颁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提出,对248个字根进行了二次简化,并在1977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中首次试用。但是没过多久,由于使用上的混乱、以及当时氛围影响而逐步停止使用,至1986年完全废除,共推行了9年。

《香山县志 · 道光篇》,三台石之记载,便是源于此书。
附录:资料来源
《香山县志 · 道光版》
《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徐连达著。
《新华词典》2012年商务印书局出版
《辞海》

清代编纂的《香山县境全图》,对于还原历史,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清风剑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