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尊称雅称是什么

华峰博客 403

医生,是从事疾病防治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统称。其实,医生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医师、大夫、郎中……它们的来历你都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别称那点事。

悬壶

古代称葫芦为壶,悬壶济世来形容医术高明。

而这个典故,不得不提的两个人——费长房与壶公。费长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管理市场的官员)。唐王悬河《三洞珠囊》中记载壶公谢元,历阳人。买药於市,不二价,治病皆愈。

壶公在市场上卖药,不能还价。有患者买药后,壶公就会告诉他吃了药以后一定会吐出什么东西,什么时候病能好。壶公常常会挂一个壶,天黑以后壶公就会跳进壶里,这一幕正好被费长房看到,于是他便知道壶公绝非等闲之辈。自此之后,费长房日日买酒肉恭恭敬敬拜见壶公。时间一长,壶公见到了他的诚意便领他进入壶中。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悬壶也就成了人们对医生行医的敬称。

杏林

杏林一词,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晋葛洪《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只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患者在山坡上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症,只须载一颗杏树。闻讯前来诊治的患者云集。几年以后,庐山一带杏林多达石万株之多。杏成熟之后,董奉又将杏变卖成粮食用来接济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两万余人。后来还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头杏。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祭坛祭祀这位慈祥的道医。

正是因为这个传说,人民用杏林来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岐黄

有人认为岐黄是一味中草药,甚至有人它是中药黄芪、大黄的简称。其实不然。岐黄的确与医药有关,但它是指《内经》和它的作者。

《医源资料库》记载: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够给给人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对话的形式写成《黄帝内经》。

《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医人体结构、机能联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等整体观念为出发点,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阐述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方面的方法,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全面、科学的基础性著作,对后世中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尤其在明代李明珍《本草纲目》问世之前,被视为医家必读之书,不读该书,则不能行医。所以古人尊称《内经》为医书之祖。而它的作者黄帝、岐伯也被尊之为医家之祖。正是这个原因,后来岐(伯)黄(帝)几乎成了中医学的代名词。以致后来人们学医时,就说是学习岐黄;对于医术高超的人,说成是精于岐黄、岐黄再世、岐黄家等等。

郎中

郎中原是秦代设立的官位,指皇帝的侍从官员。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于宋代。宋朝有位身兼郎中官位的御医叫陈亚,此人医术高明,深得皇帝赏识。他为人诙谐,又爱好文字游戏,曾以中药名写诗百首。如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但看车前牛岭上,十家皮没五家皮等。这些药诗巧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技巧将前胡、半夏、车前、五加皮等中药名糅入诗中,而让人不觉牵强附会。

有一年天旱,陈亚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一个和尚求雨,但见和尚赤膊当日而晒,殊为可笑。陈亚随口念道:不雨若令过半夏,应定晒作葫芦巴。句中半夏、葫芦巴也均为药名。蔡见他讽刺过分,便道:陈亚有心终归恶。陈亚应声道:蔡君除口便成衰。便成衰为中医泄泻的别称。此事传到民间,陈亚名声大振,都认为他不但精通医术,更熟谙药名。以后便有学医者以读陈亚药诗为乐事,他身兼的官位郎中也渐渐成为了中医师的代称。

大夫

大夫也是一种官名,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等,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但都不是医官。到了宋代,医务制度和易学管理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当时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管制很多,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22种之多,官阶如大夫、医效、袛候等。就大夫而言,就有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等。后来,人们就以大夫是医官中最崇高的职位,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

虽然同在宋代,但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称医生为郎中。

这些称呼你最喜欢哪个?你所了解的医生别称又有哪些?一起分享吧~

医生的尊称雅称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