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华峰博客 435

(登陆未来智库「链接」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报告综述:

本报告旨在直接回答两个问题:

1)轮胎巨头企业的成长路径究竟是怎样的?

2)普利司通在长周期下如何保持经营情况稳定,抵御住各类风险?

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并共同缘自我们对中国轮胎行业的关注:中国轮胎业是否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和较长的成长时间?中国轮胎企业同国外轮胎巨头相比还有多大的差距?国外轮胎企业的发展对中国企业具有怎样的启示?为了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展开对世界轮胎巨头——普利司通的系统研究,探究其百年发展历程中如何抵御各类外部风险并不断成长,从而间接回答上述市场关注的问题。

1、普利司通:草根崛起的典范

从1906 年到2019 年,普利司通历经113 年从一家成衣铺做到了如今众所周知的世界轮胎巨头品牌。普利司通自2009 年以来一直保持世界轮胎行业销售额第一的地位,2017 年普利司通销售额占世界轮胎销售额14.33%,占日本轮胎销售额62.62%;2018 年公司总销售额达2258.94 亿人民币,净利润180.49 亿人民币,净利润率7.99%。普利司通百年成长中,抵抗周期性波动能力较强,公司营业水平稳定成长。

普利司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积极布局全球生产;2)以轮胎为核心,同时打造多元化产品分散业务风险;3)实现一体化生产,避免原材料波动风险;4)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管理稳定,人员流失率低;5)原装比例高于行业平均,同下游厂商联系密切;6)保持高额资本开支,扩大规模效应。

2、崛起的关键:不断提升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

总体而言普利司通的崛起与产业周期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奠基创业阶段(1906-1930):普利司通从橡胶行业进入轮胎领域;

2)起步阶段(1931-1945):以独立自主的技术应对战争的不利影响;

3)战后恢复发展阶段(1945-1960):历经朝鲜战争加工机遇与天然橡胶价格巨幅波动,普利司通采取逆周期策略应对;

4)快速扩张阶段(1960-1981):借助日本经济的黄金20 年,普利司通扩大生产,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

5)走向世界巨头阶段(1981-现在):在日本失落的20 年中普利司通开始扩大海外布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轮胎巨头。

我们从三个维度,分别是产业周期应对、技术演进历史以及全球化运营历程探索普利司通的历史。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顺周期中快速发展,在逆周期中进行变革,如进行逆向调节;

2)自主研发获得占领市场的机遇,材料技术上开展合作,从而赶超技术最前沿形成独特优势;

3)在海外扩张战略中不断积累经验。

这一系列的举措是普利司通在百年历程中抵御各类风险并成为轮胎巨头的重要原因。

3、对国内轮胎行业的启示以及寻找国内优质轮胎企业

通过梳理普利司通百年抵御风险的发展历程,我们进一步回顾中国轮胎业发展的相关情况,通过对比希望能对国内轮胎企业的经营改善以及寻找国内优质标的有所启示。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头部企业将加强兼并收购从而不断做强;

2)应对外部冲击,强化海外布局与逆周期调节;

3)轮胎技术发展处在平稳期,国内企业可用性价比抢占市场;

4)欧美可作为未来海外布局的选择地;

5)适当开拓多元化业务;

6)强化原材料的保障与供应;

7)精细化管理。

与此同时我们在技术、海外发展战略以及原材料供应方面对国内轮胎企业进行筛选,建议重点关注玲珑轮胎。

报告节选:1 、百年世界轮胎巨头普利司通是怎样的公司?

1.1普利司通——多年世界轮胎巨头

普利司通股份有限公司(Bridgestone Corporation,东证1部: 5108)是由石桥正二郎于1931 年在日本福冈县久留米市建立的轮胎制造厂。经过接近百年的发展,普利司通早在1989 年销售额便曾位居世界第一,而自2009 年以来更是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大轮胎制造商的身份。截至2018 年,公司在全球25 个国家地区拥有51 个轮胎生产厂,16 个轮胎相关材料工厂,16 个原材料工厂以及46 个多元化产品工厂,同时还在全球范围内分布6 个技术中心以及10 个试验场。公司共有142669 名员工,为全球众多汽车生产商以及航空器制造商提供轮胎产品。

普利司通抵抗周期性波动能力较强,公司营业水平稳健成长。

2018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520.3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260.13 亿元),1992-2018 年年均复合增速2.77%;实现息税前利润4085.07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78.26 亿元),1992-2018 年均复合增速4.57%; 实现净利润2916.42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80.49 亿元),1992-2018 年年均复合增速9.0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3609.55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45.87 亿元),2000-2018 年年均复合增速9.23%。

从营收变化情况看,普利司通大致经历了三次营收低谷的情况,分别是2000-2001 年、2008-2009 年以及2012-2014 年三个短周期。造成营收低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00-2001 年主要受到凡士通召回案影响(凡士通1988 年被普利司通收购,其长期作为福特汽车的供应商提供轮胎供应,2000 年福特汽车频繁出现质量问题造成174 人死亡700 多人受伤,福特认为凡士通提供的轮胎存在质量缺陷,故凡士通事后于2000 年8 月召回了650 万条轮胎。这一事件对当时凡士通以及普利司通的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2008-2009 年则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景气度较低,下游汽车消费需求不足影响轮胎需求;2012-2014 年则主要受到经济景气度降低,汽车消费需求增速放缓以及天胶价格下行带来的轮胎价格下跌。但2012-2014 年这一时期公司净利润并未产生波动,主要原因是该时期天然橡胶价格下跌,生产成本压力减轻。除以上三个时期,1997 年公司净利润发生了较大波动,主要由于当年汇率波动导致财务费用增加影响到净利润。

普利司通总产量逐年提升,橡胶使用量相对稳定。2012 年普利司通总产量为397 万吨,到2018 年总产量增长至522 万吨,2012-2018 年复合增长率为4%。橡胶使用量从2000 年至2018 年维持在160-190 万吨区间内。普利司通橡胶使用量与总产量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产品结构的改变,半钢胎销量占比上升全钢胎占比下降;单胎技术上朝宽断面、大轮辋、轻量化发展。

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轮胎制造和以轮胎橡胶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公司轮胎业务包括乘用车、卡客车、建筑以及采矿机械、工业机械、农业机械、航空、摩托车以及滑板车轮胎制造以及轮胎相关维修业务;多元化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化工产品、汽车零部件、聚氨酯以及相关产品、电子精密零件、工业材料相关产品、土木工程及建筑材料设备、屋面材料、高尔夫球产品以及自行车产品。

公司客户覆盖众多一线汽车、航空、机械制造商。公司的产品销往全球约150 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地区主要客户包括大发、宝马、菲亚特、福特、通用、斯巴鲁、日野、五十铃、马自达、本田、三菱、日产、奔驰、保时捷、法拉利、雷诺、丰田、特斯拉等众多品牌;美国地区主要客户包括福特、通用(包括其子品牌土星)、丰田、雷克萨斯、马自达、纽米;墨西哥地区主要客户包括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梅赛德斯-奔驰、迪娜汽车,普利司通在乘用车、卡车巴士领域为众多一线汽车厂商提供轮胎产品。普利司通航空胎产品客户包括波音、空客等航空制造商巨头,非公路胎产品客户包括科卡特彼勒、小松机械等工程机械制造商巨头。

公司常年占据世界轮胎生产商第一名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2007 年,普利司通与米其林两家公司在世界轮胎第一制造商的位置上来回争夺,但普利司通在2008 年后牢牢占据世界轮胎第一生产商位置,其轮胎销售额占据全世界轮胎销售额14%—18%左右。公司

经营状况十分稳定。公司1992-2014 年净利润率维持在1%—6%,2014 年后净利润率进一步提升,净利润率变化幅度远小于米其林与固特异。2018 年普利司通位居《财富》杂志世界五百强第365 位,公司影响力较大。

2、普利司通核心竞争力分析

从轮胎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来看,公司在销售条数和销售额上均位居第一,虽然单胎价格上公司并不是最高(平均单胎售价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轮胎销售结构的影响,比如全钢和巨胎业务的比例较高会明显拉高单胎价格),但是180.76 元/条的单胎毛利和高达38.29%的毛利率都远高于同行,足以证明公司拥有最强核心竞争力。

我们总结普利司通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布局全球生产;2)以轮胎为核心,同时打造多元化产品分散业务风险;3)实现一体化生产,避免原材料波动风险;4)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管理稳定,人员流失率低; 5)原装比例高于行业平均,同下游厂商联系密切;6)保持高额资本开支,扩大规模效应。

2.1积极布局全球化生产

普利司通产能全球布局,生产稳步增长。公司2018 年轮胎产能在4.24 亿条左右,总产量约为522.3 万吨(根据原材料使用量得出),其中轮胎橡胶使用量(以橡胶重量计算,Tonnage of rubber)近5 年均保持在180 万吨左右。公司主要产地以美洲、日本、中国为主,轮胎总产量和国外产量占比均稳步上升,呈现出由日本、美洲地区向中国亚太转移的趋势。2000 年中国、亚太地区的产量仅为21 万吨,到2018 年产量达到47 万吨,增幅达123.8%;但日本、美洲地区产量则呈现下降趋势,日本、美洲地区2000 年产量分别为61 万吨、64 万吨,2018 年产量则下降到51 万吨、60 万吨,分别下降10 万吨、4 万吨。普利司通国际化布局不断提升,海外生产比率从200061.88%提高到201873.12%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普利司通利用全球市场布局销售体系。美洲地区为普利司通最主要的销售收入地,2018 年销售收入为17376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1075 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47.6%。日本地区2018 年销售收入为6189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422 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18.68%。

各区域中,日本地区产品出口比例较高,约占当地总销售额的80%左右,其次是中国、亚太地区,出口占销售额的8%左右,美洲地区基本不出口,其余地区则存在进口情况。

各地营业利润率方面,日本地区2018年达13.11%,在各地区中最高。美洲地区的营业利润经历了一个明显的爬升过程,2000 年营业利润率仅为1.51%,到2018 年已上升至10.11%,仅次于日本地区,美洲地区利润率的提高与普利司通收购凡士通后开展的一系列整合提升工作密不可分。

普利司通美洲地区不断改善经营质量。2001 年,受凡士通召回案影响,普利司通在美洲地区营业利润为-355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21.1 亿元),营业利润率为-3.65%,严重拖累了公司业绩。经过对美洲地区经营质量的改善,2011 年,美洲地区销售收入达12733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1032.7 亿日元)成为销售收入主要来源地。2013 年,美洲地区营业利润率达到9.47%,超过中国、亚太区域,仅次于日本地区,且仍在不断改善中。2015 年,美洲地区营业利润达到2225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119.9 亿元),超过日本成为营业利润总额最高的区域来源。2018 年,美洲地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47.6%,保持作为普利司通最大的销售市场。在员工结构上,美洲地区2018 年拥有5.9 万员工,员工人数占比则持续下滑,从2014 的42.6%下降至2018 年的41.11%。美洲地区呈现出员工人数精简,销售收入、营业利润不断提升的状况。

日本、美洲地区建设时间较早,美洲、亚洲工厂平均规模更大。在时间维度,普利司通在建厂时间点选择上同地域的经济增长情况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新开工厂主要集中在日本(普利司通)以及美洲(凡士通)地区,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则主要集中在亚洲新兴市场。在建厂时间的集中度方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建厂数量较多。在规模上,美洲、亚洲地区平均规模更高,反映出普利司通轮胎的主要的生产来源地主要是美洲与亚洲地区。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2.2以轮胎为核心,同时打造多元化产品分散业务风险

公司积极发展以橡胶轮胎为核心的多样化产品。依托橡胶与轮胎产品的优势,公司积极拓展和橡胶轮胎产品相关的其它业务,包括防振橡胶、屋面材料、绝缘材料、机动车坐垫、自行车、高尔夫球产品等。多元化的战略帮助普利司通分散轮胎事业经营的风险。根据世界轮胎75 强统计,普利司通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元化产品占总销售比例常年保持在10%—30%,远高于其他轮胎行业其他竞争者。

海外公司积极开拓多元化产品。从收入情况看,普利司通多元化产品常年保持稳定上升趋势,2000 年多元化产品收入为4467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304.2 亿元),到2018 年多元化产品收入为6187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421.3 亿元),多元化收入增速小于轮胎收入增速。从资本开支情况看,轮胎业务的资本开支占据普利司通的最主要部分,近年约90%左右。而收入水平上多元化产品则贡献了约13%的收入,因此多元化产品利用较少资本开支实现了较多比例的营收。

普利司通近年来调整多元化业务。自2009 年以来,公司多元化业务虽然营收稳健,但是利润率相比轮胎业务却相去甚远,为此公司也进行多元化业务的整合。2009 年以来多元化业务人数占比不断上升,从12.03%上升至2018 年13.25%。但是多元化工厂数量则从2010 年92 个下降至2018 年69 个,我们认为普利司通整体工厂数量的变化主要来自对多元化工厂的合并与精简。我们认为公司多元化业务一方面是为轮胎配套原材料工厂(橡胶、炭黑、钢帘线等) 进行的业务延伸,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对于单一业务风险的平衡。

此外公司还积极开拓问题解决式服务。如网络化解决方案:新轮胎+翻新(去除旧胎面并使用新硫化的新胎面,以便轮胎的车身可以安全地重复使用)+服务+IT;防爆解决方案:防爆技术(在测试中,在ISO 标准下防爆胎在80km/h 漏气或完全失压下能继续运行);航空轮胎解决方案:新胎+翻新+服务;采矿解决方案、工程机械解决方案:轮胎+输送带+软管+服务+IT;建筑解决方案:智能适应性排水系统;防噪音、防振动;防振橡胶+轮胎+汽车坐垫。此类问题解决服务旨在提升公司产品附加值以及核心竞争力。

2.3实现一体化生产,避免原材料波动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轮胎生产影响较大,国内企业原材料成本约占生产成本的70%-80%,海外企业参考米其林2018 年情况,原材料成本约占生产总成本的33%。轮胎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钢丝帘线、炭黑以及橡胶助剂等其他材料,其中天然橡胶成本占比最大,约25%-30%,合成橡胶占比约25%(不同产品的天胶和合成胶比例有所不同),其他材料占原材料比重接近50%。

天然橡胶产量波动明显,价格受产量影响波动较大。天然橡胶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的90%,生产国主要有柬埔寨、中国、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等。天然橡胶树一般在种植6-9 年后才能够开割,开割期长达30 年。受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橡胶新种植面积波动较大,这直接导致全球橡胶开割面积的不确定性,1961 年以来全球天然橡胶产量稳步增长,但是增速呈现大幅震荡,2010-2018 年天然橡胶价格波动剧烈(为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以1961 年1 月为基期进行计算),最高位2011 年2 月RSS 胶合约价达0.85 美元/千克,而到近期低位2018 年11 月仅0.16 美元/千克,变化幅度达81.18%。从新种植面积看,2010-2012 年新种植面积达到高峰,预计2018 年之后新开割面积将大幅提升,考虑到橡胶树在开割的前5 年产量逐年提高,我们判断未来5 年内天然橡胶供给仍然富余,橡胶价格不具备大幅度上涨的基础。

长周期下天然橡胶价格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同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长周期下天然橡胶波动幅度、频率越来越高。1961-2006 年的46 年间天然橡胶虽存在价格波动,但价格中枢为0.31 美元/千克,最高价维持在0.7 美元/千克价格范围以内,价格波动幅度较小。2006 年后天然橡胶价格出现震荡,2011 年最高价达0.79 美元/千克,而到2015 年则跌至0.16 美元/千克,天然橡胶价格波动周期频率也远高于2006 年之前。从周期看,天然橡胶作为大宗商品,价格同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OECD 领先指数(经济景气度指标)同天然橡胶价格趋势保持一致。目前OECD 领先指数仍处于历史低位,经济景气度较低,从周期看天然橡胶价格仍有维持低位的压力。

合成橡胶产量稳定,变化幅度小。合成橡胶主要包含丁苯橡胶(SBR)、顺丁橡胶BR)、丁腈橡胶(NBR)、丁基橡胶(IIR)、氯丁橡胶(CR)、乙丙橡胶(EPR)等,其生产主要来自上游化工原材料,故生产较天然橡胶更稳定。以日本为例,日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年合成橡胶产量位置在160 万吨左右,变化幅度较小。

普利司通布局原材料生产,抵御上游原材料不确定性。普利司通在利比里亚哈贝尔、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加里曼岛地区以及泰国宋卡地区共拥有4 处天然橡胶种植园。其中,利比里亚种植园面积达28 万公顷,占利比里亚国土总面积4%和可耕地面积的10%,是该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园,这一橡胶园最开始由凡士通公司在一战后与利政府签订了99 年的合同。1988 年普利司通收购凡士通后获得该种植园,2005 年同利政府又签署了长达36 年的租期合同。2000 年普利司通在印尼加里曼丹收购一个橡胶种植园90%股份,面积为6070.5 公顷,投产时年产9000 吨天然橡胶。此外,普利司通于2005 年以6200 万美元价格收购固特异位于苏门答腊橡胶种植园(固特异最后一个橡胶种植园)95%的股份,该橡胶种植园为印尼北苏门答腊岛最大的橡胶种植园,占地4.7 万英亩(约合1.9 万公顷)。

普利司通通过收购橡胶园保障了天然橡胶原材料的供应,根据我们的测算,普利司通天然橡胶年产量据估算在45.2 万吨以上,由于普利司通未披露原材料详细情况,我们根据米其林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占原材料比重大致推算天然橡胶占橡胶重量的50%。2018 年普利司通橡胶用量为186 万吨,按照天然橡胶使用量约为93 万吨计算,公司天然橡胶自给率超48.6%。

此外普利司通还在美国、中国等地拥有多处合成橡胶厂,在日本、墨西哥、泰国等地拥有炭黑厂,这都保障了普利司通原材料供应稳定,公司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极强。

2.4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管理稳定,人员流失率低

普利司通重视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稳步增长。自2000 年以来,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在2.5%到3%之间,过去10 年平均每年的研发投入大约60 亿人民币,远高于同行。公司研发机构数量与布局处于行业首位,共在全球设立6 个技术中心、10 个试验场遍布日本、美国、意大利、中国、墨西哥、巴西、泰国等国家。

普利司通人员流动方面较为稳定,2018 年共有员工数量143509 人,员工平均年龄39.8 岁,平均工作年限13.9 年,人员结构合理,员工主体为中青年人员且在公司工作年限较长,人员流失率低。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2.5原装比例高于行业平均,同下游厂商联系密切

普利司通轮胎销售渠道中原装占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轮胎企业原装销售渠道占比高低代表该企业同下游汽车厂商的联系紧密程度,进入配套市场体现了主机厂对于轮胎品质的信任和背书,有助于公司提高品牌。此外,配套业务也为公司带来长期替换市场的引流需求。趋势上看,全球原装和替换的市场份额占比大约在3:7,自2011 年到2018 年,原装占比从27.7%小幅提升至28.3%。横向对比来看,普利司通原装占比较高,2018 年达35.1%,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2.6保持高额资本开支,扩大规模效应

普利司通资本开支常年较高,从而扩大规模效应。2000 年至2018 年,普利司通资本开支水平最低为2001 年1043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65.71 亿元),最高为2008 年3234 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208.19 亿元),资本开支常年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资本开支来看,普利司通资本开支占收入比重常年保持在6%-8%,比其他轮胎企业更加稳定;从折旧情况看,普利司通折旧占营收比例维持在5%-6%,折旧占固定资产比例在13-17%;从净投资看,普利司通净投资更加稳定,除了2001 年外,净投资常年为正,企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过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米其林自2009年以来明显提高了投资力度,资本开资比例、折旧和资产负债率均有所提高,而普利司通则稳定投资并逐步改善资产负债表改善,降低负债率。从投资周期来看,两个公司有所不同,但投资强度均大于固特异。

我们认为,轮胎行业需要保持一定强度的投资来维护和更新设备,这也是对品质和品牌的保证。相比之下,较低的资本开支和折旧率有可能意味着一定量的贴牌代工,会稀释公司产品的品质和品牌。

3 、产业与周期应对

普利司通在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若干次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等重大事件以及经济周期的起伏,本部分将集中观察普利司通的产业如何在若干个周期中成长。普利司通的产业发展周期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1)奠基创业阶段(1906-1930):普利司通从橡胶行业进入轮胎领域;

2)起步阶段(1931-1945):以独立自主的技术应对战争的不利影响;

3)战后恢复发展阶段(1945-1960):历经朝鲜战争加工机遇与天然橡胶价格巨幅波动,普利司通采取逆周期策略应对;

4)快速扩张阶段(1960-1981):借助日本经济的黄金20年普利司通扩大生产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

5)走向世界巨头阶段(1981-):在日本失落的20年中普利司通开始扩大海外布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轮胎巨头。

……

3.6产业与周期应对总结

在顺周期中快速发展。从普利司通的发展历程上看,普利司通快速发展阶段与经济向上周期的时间段相匹配。普利司通几个快速发展时期分别为1906-1930 年、1948-1957 年以及1960-1974 年,分别对应日本轮胎汽车工业起步发展阶段、朝鲜战争的机遇以及日本战后恢复时期、日本经济起飞时期(公路里程激增;机动车销量快速上升)。以上三个时期均有较高的轮胎需求增量,普利司通在这几个时期完成快速扩张。

在逆周期中进行变革。在下行周期中,普利司通总能采取果断的措施应对各类危机带来的风险。朝鲜战争后,轮胎市场在特需巨减的作用下下降,其他企业生产过剩以及低价抛售导致轮胎市场进一步恶化,普利司通陷入资金周转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普利司通通过银行贷款以及采取从大客户预付款、利用销售店融通票据等非常手段融资。但即使在这种条件下普利司通依然坚持对设备现代化进行大额投资。而在石油危机后,普利司通进行了自发性减产以减轻原材料价格过高带来的压力。此外普利司通还采取开发更轻的省油型轮胎、合并销售公司提升销售能力等举措应对此轮危机。在八十年代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贬值,日本经济持续下行。普利司通在这个时间点加速海外战略以应对国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在这个阶段普利司通不仅完成了对凡士通的收购,同时也在加速了在亚太地区的投资建厂。以上三个下行周期普利司通通过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帮助公司快速走出下行周期。

4、技术周期与创新

本部分将集中回顾在世界轮胎技术迭代更新的过程中普利司通在每个阶段扮演的角色,着重梳理普利司通的技术演进过程。

纵观世界轮胎技术的发展大致呈现出轮胎结构—材料—轮胎结构—材料非线性的技术创新演进过程。基于技术演进历程,我们将轮胎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硫化技术起步(1906-1930)、战争期间对轮胎性能的提升(1931-1945)、新材料的引入(1946-1970)、向子午胎发展(1971-1980)、高性能材料的引入(1981-)。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

4.5技术周期与创新总结

自主研发获得占领市场的机遇。同其它日本企业相比,普利司通从诞生起便坚持自主研发,在二战前其它引进欧美技术国家的企业纷纷遇到瓶颈,普利司通在这个时期成功跃居日本轮胎企业的前列;在米其林发明子午胎后,普利司通又通过自主研发率先进入子午胎领域,这一举措继续稳固了普利司通市场地位。此外普利司通的研发为产品质量提供了内在保证,强化了公司产品竞争力,为公司占领配套和替换市场提供了条件。配套市场方面,公司注重对研发产品进行权威技术认证,先后获得日本工商省、美国福特总部、日本通用和戴姆勒奔驰的认可,从而占领了新车轮胎配套市场。替换市场方面,普利司通不断研发新品种轮胎,使它在替换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较高的市占率。公司在1997-1998 两年间开发的替换轮胎品种达53 种。技术上的自主性为普利司通应对市场波动提供了保障。

材料上进行技术合作,赶超技术最前沿形成独特优势。在战后由于在轮胎技术上于欧美公司存在较大差距,普利司通通过与固特异的合作成功开发人造丝、尼龙帘线轮胎,并在子午轮胎中占得头筹。新产品的推广让普利司通有效应对了朝鲜战争后原材料暴跌、石油危机等外部冲击。

5 、全球布局与提升

普利司通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重视对海外市场的开拓,纵观普利司通的发展历程,海外经营在普利司通的各个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部分将集中梳理普利司通发展过程中海外布局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早期出口阶段(1931-1950)、战后恢复出口阶段(1951-1960)、开始海外经营阶段(1961-1972)、海外经营爆发阶段(1973-1985)、海外经营成熟化阶段(1986-)。

……

5.6全球布局与提升总结

两次海外布局失利均来自政治风险。普利司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马来西亚市场,当时公司预判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将形成一个较大的联合市场,具备较好机遇。但1965 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离并独立对这一布局产生了重大冲击;同样在七十年代由于伊朗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轮胎的需求上升,普利司通开始在伊朗布局,但是伊朗革命后直接将普利司通工厂收为国有,普利司通在伊朗的布局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海外扩张战略中不断积累经验。普利司通自布袜总店创业阶段起便重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总体而言普利司通的海外扩张经历了事务所—销售公司—合资设厂—直接并购的历程。在区位上普利司通选择了覆盖较多地方多线同时推进的海外扩张路线,东南亚、欧洲、中南美以及非洲均在战后早期的海外扩张中有所涉猎。此外普利司通还在海外扩张中不断积累经验,战后首次在海外新加坡设厂虽然以退出告终但为普利司通后面的海外布局奠定了基础; 而普利司通在1980 年收购联合皇家公司则为后续收购凡士通积累了收购欧美公司的经验。海外经营同时也为普利司通减小了在单一国家市场经营的风险。八十年代后普利司通的海外扩张走上快速路,这也为公司的工厂与产能的快速爆发奠定基础,普利司通最终在九十年代成为世界第一轮胎巨头得益于快速的海外扩张。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6、对国内企业启示以及国内优质标的寻找

通过梳理普利司通百年抵御风险的发展历程,我们进一步回顾中国轮胎业发展的相关情况,通过对比希望能对国内轮胎企业的经营改善以及寻找国内优质标的有所启示。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头部企业将加强兼并收购从而不断做强;

2)应对外部冲击,强化海外布局与逆周期调节;

3)轮胎技术发展处在平稳期,国内企业可用性价比抢占市场;

4)欧美可作为未来海外布局的选择地;

5)适当开拓多元化业务;

6)强化原材料的保障与供应;

7)精细化管理。

6.1头部企业将加强兼并收购从而不断做强

随着经济与产业发展,轮胎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从普利司通以及日本轮胎产业史以及美国、韩国轮胎产业发展历程看,伴随着经济增长轮胎行业的集中度将不断提升,美国行业集中度达到较高的水平,其现销售额的第一的企业固特异占美国上榜世界轮胎七十五强企业销售额的90%左右;日本排名第一的普利司通则占60%左右;韩国排名第一的韩泰轮胎也接近60%;甚至印度排名第一的MRF 也占30%,而中国目前排名第一的中策橡胶2018年销售额仅占7.6%。中国轮胎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轮胎企业从1998 年以来数量持续上升,而在进入2010 年后数量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截至2015 年中国轮胎制造企业仍然有546 家,这意味着轮胎业龙头有望在将来一段时间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进一步变强。行业集中度上,头部企业销售占比逐渐提高,从2017 年1 季度到2019 年1 季度玲珑轮胎、赛轮轮胎、三角轮胎以及S 佳通四家企业销量占行业比重从13% 上升至16%,头部效应不断增强。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6.2应对外部冲击,强化海外布局与逆周期调节

回顾普利司通以及日本轮胎产业发展史,日本轮胎产业经历了20世纪六十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期,八九十年代则陷入内外部环境不景气,轮胎企业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国轮胎业爆发式发展则开始于九十年代,并用比日本更短的时间完成了产业的快速壮大。而中国轮胎业早期就呈现出口加工的特征,2001 年左右中国轮胎出口量占轮胎总生产率就达80%以上,随着中国轮胎业逐渐走向服务国内消费,中国轮胎出口占比2018 年降至53.5%。近年来,中国轮胎业经历了轮胎特保案、多次双反调查以及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轮胎业进入到可以类比当初日本面临各种外部困境的时期。

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普利司通有所不同。在日本车市和轮胎业高速发展阶段,普利司通已经稳居日本轮胎行业第一。当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之时,作为日本国内龙头,普利司通只能选择寻求更大的国际市场。

而中国车市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内轮胎企业并没有在本国的配套市场获得较大份额,而是更多选择了出口。在中国车市陷入低迷和海外贸易摩擦的背景之下,国内龙头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布局海外产能躲避贸易壁垒,同时还可以在小产能退出之时,通过扩张提高国内市场的市占率。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6.3轮胎技术发展处在平稳期,国内企业可用性价比抢占市场

考虑到轮胎行业的技术存在结构——材料——结构——材料 的周期变化,上一轮的结构变化带来的性能大幅度提升是70 年代的子午胎,而后至今主要的性能改善来自于新材料的应用。这就意味着近些年来,轮胎行业的技术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平滑的阶段,虽然国内轮胎公司在研发投入的绝对值上相比海外公司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是采用的技术并未明显落后。这给国内企业利用性价比抢占市场带来了极好的窗口期。从技术更新来看,国内轮胎企业技术的革新源自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但仍需要加强同世界轮胎巨头的技术合作。

揭秘轮胎巨头产业布局(普利司通开发氢动力轿车轮胎)

6.4欧美可作为未来海外布局的选择地

虽然中国轮胎企业目前积极走出去,但绝大多数目的地为东南亚国家,成本以及避开贸易壁垒是企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轮胎商业的数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在海外建厂或正在建厂轮胎企业超过10 家,已经建成海外工厂5 家,预计到2021 年,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工厂数量将达到12 家。欧美地区建厂较东南亚难度较大,目前国内轮胎企业计划在欧美地区建厂的仅有玲珑轮胎(塞尔维亚)、双钱轮胎(美国)与三角轮胎(美国)。

从普利司通收入结构看,美洲仍然是普利司通最主要的销售来源地。未来中国轮胎企业如果要以市场目标出发,则轮胎企业必然需要走向欧美市场,这一战略也存在许多风险,需要企业不断积累经验。

6.5适当开拓多元化业务

从普利司通的多元化经营历程来看,适当的多元化经营可以扩大收入来源范围,提升企业整体实力。普利司通实现了通过对多元化产品较少的资本开支实现稳定收入的增长。目前中国轮胎企业的业务构成情况较为单一,随着轮胎企业的成长,未来中国轮胎企业有望适度发展多元化产品,但是也需要考虑到跨界经营带来的管理上的难度。

6.6强化原材料的保障与供应

同普利司通等国际巨头企业相比,中国轮胎业企业目前体量仍然较小,原材料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不太突出。此外中国轮胎企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同原材料价格处于低位密切相关。但随着中国轮胎企业逐渐变强以及原材料价格进入新的周期,轮胎企业为应对风险应当进一步强化上游的原材料管理。原材料保障一方面可以采用向上游延伸,一方面可以采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前者需要公司发展到一定体量后才可以进行,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后者需要公司配置相关的投资人才。

6.7精细化管理

作为行业龙头的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只有8%不到的净利率,而国内公司大多净利率不到5%。作为一个营收体量较大,而利润较薄的行业,管理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一旦采购或者销售上出现一些跑冒滴漏,就可能导致公司流失大量的利润。我们认为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严谨的管理提高效益,同时适当的激励政策也可能明显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目前国内轮胎公司中,正在或者即将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包括:赛轮轮胎、玲珑轮胎和风神股份等。

6.8寻找国内优质标的

玲珑轮胎海外布局。2014 年1 月16 日玲珑泰国子公司第一条高性能半钢子午线轮胎(225/40R18 92W GREEN-Max)成功下线,2015 年5 月28 日泰国玲珑全钢子午线轮胎项目第一条产品顺利下线。泰国玲珑是玲珑公司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项目包括年产1500 万套高性能半钢子午线轮胎和180 万套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除了泰国之外,玲珑轮胎的第二家海外工厂最终落户塞尔维亚,该投资项目总投资9.9 亿美元(约66.25 亿人民币),将建设1362 万套产能的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工厂,其中年产乘用车轮胎1200 万套、卡客车轮胎160 万套、工程胎及农用子午胎2 万套,这也是中国轮胎公司在欧洲的第一个项目。在海外扩展上,玲珑轮胎走在了所有中国企业的最前列。

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提升研发水平。2018 年玲珑自主开发赛车胎,填补了公司赛车胎技术的空白;与北京化工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究民用航空轮胎项目,现已完成技术设计,并完成样胎试制;与中科院和北京化工大学携手,创新性的将摩擦发电机与轮胎工业相结合,制备出了国内首条发电轮胎;对全钢、半钢、工程胎进行RFID 研究,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裁切、自动贴合设备优化芯片植入工艺,为生产、销售、使用提供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

橡胶占原材料比例较小,蒸汽自主供应。玲珑轮胎生产成本中, 原材料占比为 73.01%,低于国内同业企业。相对于其它国内企业,玲珑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冲击适应力更强。从外,德州玲珑生产所需蒸汽系通过采购电力、煤炭、天然气后自行生产,减少了向外购买的燃料花费。

7、附录:普利司通与其他轮胎企业财务状况对比

……

(报告来源:方正证券;分析师:杨晖、李永磊)

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获取本报告及更多卓越报告。

立即体验请点击:「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