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宫门深似海、不识君王到死时:唐代宫女的九种结局

华峰博客 279

宫女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制度之一,跟太监制度的残酷性不相上下。

据史学家统计,唐玄宗时期的宫女,总共有四万多人。当时大唐朝全国的户口是910多万户,却有四万多名宫女。这样的比例,实在是高得吓人。

人都是有生老病死的,宫女也不例外。皇宫如果比作一座军营,宫女就是流水的兵。皇帝去世,新帝登基,要换一批宫女;宫女年纪渐老,也会被遣出宫去。宫女的晚年,大致有以下九种结局:

1、逃离宫廷

普通宫女与外界隔绝,想逃离守备森严的内宫,只有特殊情况下才能做到,那就是趁着战乱出逃,玄宗时安史之乱、德宗时朱泄之乱、德宗时黄巢起义,宫女们都是倾宫而逃。

例外出逃的情况也有,例如,中宗景龙四年(710)年的正月十五,中宗和皇后微服外出游玩,数千名宫女也被允许外出夜游观灯,很多宫女借机逃逸,一去不归。

正月望夜,帝与后微行市里,以观烧灯。又放宫女数千,夜游纵观,因与外人阴通,逃逸不还(《旧唐书.韦庶人传》)。

春,正月,丙寅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又纵宫女数千人出游,多亡去。(《资治通鉴》)

2、遣送出宫

新皇帝继位,就要遣送一批宫女。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628年就下《放宫女诏》,一时减省,各从罢散。归其戚属,任从婚娶。三千人宫女一起被遣送出宫,让其自行婚配,圣旨下达之日,朝野为之震动,宫女们及其亲人无不山呼万岁,视为旷古未有之善举。

对此,白居易有诗:三千怨女放出宫,四百死囚来归狱。

自从贞观二年这次外放宫女之后,一直到唐玄宗初期,大唐朝就再也没有外放宫女的行动了。数以万计的宫女,从十几岁就进宫了,一直熬到干不动活了,皇帝还不放过人家,还要让人家去寺庙里孤独终老。

唐中宗当朝的时候,已经几十年没有外放宫女了。由于宫女们看不到外放的希望,所以才有了刚才所说的元宵节那次宫女集体逃逸事件。这次事件,提醒了唐朝后来的皇帝们。皇帝们知道必须给宫女们一丝丝回家的希望,才不至于出现宫女集体大逃亡的情况。从那以后,几乎每一位大唐皇帝,都会或多或少放宫女回家。《唐会要.卷三.出宫人》,就专门记载皇帝外放宫女的事情。

唐代妇女史专家焦杰说:放宫女依皇帝的个人喜好而定,皇帝个人如果同情宫女,就会放得比较多。比如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放得就比较多,玄宗时期放得就比较少。­被放的宫女,或者投亲靠友,或者官为择配,当然也有少部分流落地方,自生自灭。

唐高宗在《放宫人诏》中说:所司依状散下,归其戚属。若无近亲,任求配偶。所在官府,存心安置,勿使轻薄之徒,辄行欺诱,空有窃??之弊,便无偕老之托,务加存恤,令遂所怀。唐高宗在诏书中强调了官府要妥善处理好无家可归的宫女,避免成为轻薄子弟的猎取目标(遣送的宫女出宫时都由官方给予一份资财)。

文宗即位之初曾放出3000宫女,《即位诏书》称内庭宫人非职掌者,放三千人,任从所适。

焦杰副教授说,唐代很多出宫的宫女后来都沦为有钱人的别宅妇,就是被人包养了,在唐代的法律中属于通奸,是违法的,捉住了要判刑。­

张籍《旧宫人》描述了一位出身梁州、无家可归的老宫女,沦落为路旁娼妓的事儿。歌舞梁州女,归时白发生。全家没蕃地,无处问乡程。 宫锦不传样,御香空记名。一身难自说,愁逐路人行。

有些被放出宫的宫女也得到了自己的幸福,这就是著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唐代后期的一个秋天,年轻的诗人卢渥赴长安应举,一天,他来到御沟边散步,无意间看见水上漂来一片红叶,捞起之后,发现上面题有一首五言绝句: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他看完后,就将红叶放入箱中妥善保存。多年后,唐宣宗即位,放出了部分宫女。卢渥也娶到了这样一位宫女。一天,那位宫女无意中看到了卢渥收藏的这片红叶,不禁感叹不已:当年我偶然题诗于叶,谁料想竟然被卢郎收藏。大家起初并不相信,于是取来笔墨检验笔迹,竟和红叶上的一般无二。

一入宫门深似海、不识君王到死时:唐代宫女的九种结局

作者不详 《唐人宫乐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留在宫内

一般来说,皇帝去世后,其主要的妃子或生儿育女的宫嫔能够留在宫中颐养天年。一些有特殊技艺的宫人,尽管年老色衰,也会留在宫中。

《新唐书》卷77《宋若昭传》:穆宗以若昭尤通练,拜尚宫,嗣五、 若莘所职。历宪、穆、敬三朝,皆呼先生,后妃与诸王、主率以师礼见。

2014年,宋若昭的墓志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志石拓本长宽均52厘米,26行,满行26字,记载了宋若昭的生平及事迹。

据史书记载,宋氏五姐妹(初唐诗人宋之问后裔)从长到幼的名字分别为若莘、若昭、若伦、若宪、若荀。宋若梓作为长姐教导诸妹,其中若莘与若昭文尤淡丽,性复贞素闲雅,不尚纷华之饰的记述,墓志、史传内容相吻合。

宋若昭为人练达,历六帝40余年,尤其在宪、穆、敬三帝时,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驸马皆师之,为之致敬。

唐穆宗居东宫之时,宋若昭曾为其讲解经训,因深受皇帝喜爱,后被封为尚宫。

唐代女宫官,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六尚,尚宫是六尚的总管机构,涉及后宫中的诸多事务管理。

其墓志文记载,大和二年(828年,大和为唐文宗年号),宋若昭卒于大明宫,后殡(此处指停放灵柩)于永穆观。永穆观是唐玄宗女儿永穆公主出家后舍宅所建。在此殡了三个多月后,又举行了一系列祭奠活动。而丧葬时,还享受了卤簿鼓吹的待遇,在当时的女性中,只有皇太后、皇后等重量级后妃下葬时,才可使用这种待遇。

宋若昭在宫中为官期间,三妹宋若伦、小妹宋若荀先后亡故。其妹宋若宪封为尚宫。唐文宗时期,宋若宪因卷入政治漩涡,于835年被赐死,其弟、侄等家属连坐者达十三人,皆被流放岭南。

一入宫门深似海、不识君王到死时:唐代宫女的九种结局

唐代内学士尚宫宋若昭墓志拓本

4、在宫中去世,葬宫人斜。

宫女一旦进宫便再未踏出宫门半步,在宫中终其一生,待到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之时,便被埋葬在被称为野狐落、宫人斜的宫女墓地。­​​​​

宫人斜也叫内人斜,位于咸阳旧城墙内。《类说》卷四引《秦京杂记》:咸阳旧墙内谓之内人斜,宫人死者葬之,长二三里,风雨闻歌哭声。

2005至2012年,在西安西郊的枣园、大马路村一带,发掘唐代小型墓葬60余座,据墓志可知均为唐代的宫女。这批墓葬均为斜坡墓道的土洞墓,而且墓室底部多数不平,木棺顺斜坡放置(所以才叫宫人斜)。

唐人经过此处,颇多感伤,例如——

权德舆《宫人斜绝句》:

一路斜分古驿前,阴风切切晦秋烟。铅华新旧共冥míng寞,日暮愁鸱chī飞野田。

雍裕之《宫人斜》:

几多红粉委黄泥,野鸟如歌又似啼。应有春魂化为燕,年来飞入未央栖。

陆龟蒙《宫人斜》:

草著愁烟似不春,晚莺哀怨问行人。须知一种埋香骨,犹胜昭君作虏尘。

唐代诗人王建有《宫人斜》

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 一边载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

这首七绝写宫女的悲惨命运——宫墙外的青草路旁,是埋葬宫人的墓地;一边把折磨死的宫女拉出去埋葬,一边把新选的宫女送进宫去,侍奉皇帝的宫女人数并未减少。今日读来令人生恨。

5、横死宫中

宫廷政变、后位之争,都会牵涉到大批宫女的利益,成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败则瓜蔓株连,一身不

保。高宗废后王氏、萧良娣皆被情敌武则天囚于宫中,后以残忍手段杀害。

唐顺宗被宦官杀害后,其妃牛昭容也同时遇害,李贺作《汉唐姬饮酒歌》纪其事。

唐代后宫还发生了好几起巫蛊事件。尽管这些宫廷惨剧的主角不是宫女,但肯定有许多无辜宫女因此受到牵连,因而横死宫中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史书上也有相关屠杀宫女的记载,如玄宗平太平公主之乱时、文宗废太子时、刘季幽闭昭宗时、朱温狱昭宗时都发生过屠杀宫女的恶行。

一入宫门深似海、不识君王到死时:唐代宫女的九种结局

唐 周昉 调琴啜茗图 现藏于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6、赏赐群下

以亲王所赐最多。肃宗、武宗之妃皆是作亲王时天子所赐。

大臣次之。唐初的权贵如裴寂、张行成、姜皎,勋臣如长孙顺德、李君羡、张长逊,节将如王怀直等皆得赐宫女。《隋唐嘉话》记载:《隋唐嘉话》中记载:

梁公(房玄龄)夫人极妒,太宗欲赐美人于梁公,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梁夫人答曰:妾宁妒而死。乃遗酌卮酒与之,一举便尽。帝谓人曰:我尚畏之,何况于玄龄!

李世民知道房玄龄因为怕老婆卢氏而不敢接受赏赐的宫女,就派文德皇后长孙氏去给房玄龄说情。皇后到房玄龄家中,给卢氏灌输了一大堆理论。哪知道卢氏仍然坚决不同意。李世民龙颜大怒,让手下人倒了一杯假毒酒,对卢氏说:既然你宁死也不让房玄龄接受赏赐,朕就成全你,就把这杯鸩酒喝了吧。卢氏毫不犹豫端起假毒酒一饮而尽。李世民说:这样的烈女,连我都害怕,何况是房玄龄啊。

7、在行宫别院安置

唐朝皇帝在两都(长安和洛阳)及其他巡幸之所置有行宫别院,这些行宫别院中都要安置一些宫女。唐太宗说:至于离宫别馆,非幸御之所,多聚宫人。

王建《行宫词》就是留守宫女的真实写照:

上阳宫到蓬莱殿,行宫岩岩遥相见。向前天子行幸多, 马蹄车辙山川遍。当时州县每年修,皆留内人看玉案。 禁兵夺得明堂后,长闭桃源与绮绣。开元歌舞古草头, 梁州乐人世嫌旧。官家乏人作宫户,不泥宫墙斫zhuó宫树。 两边仗屋半崩摧,夜火入林烧殿柱。休封中岳六十年, 行宫不见人眼穿。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8、出家为尼姑(佛教)或道姑(道教)

出家为尼主要是处置去世皇帝的嫔妃的。宫禁中也建有寺观,安置有意出家的嫔妃或晚年无依的宫女。唐高祖死后,将开业寺改为静安宫,安置高祖嫔妃,其后移置献陵。

唐太宗死后,其妃嫔都到感业寺中出家,武则天也就是在感业寺重新留发,被接回皇宫。这些妃嫔出家,自然也要有大批宫女随同出家,侍奉她们的日常生活。

高祖婕jié妤yú薛氏曾授高宗学业,高宗封她为河东郡夫人,礼敬甚重。后来,薛氏有意出家。

帝从其志,为禁中别造鹤林寺而处之,并建碑述德。又度侍者数十人,并四事公给,将进具戒。(《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高宗在宫内为薛尼建造鹤林寺,从而将她挽留在宫中,薛尼得以出家而不离宫。

京城的寺观也归宦官统辖,宫女们年老力衰,不能在宫中执役,而且没有亲属可以投靠的话,便可以到寺观中养老。唐肃宗放宫人时就曾指示,如无近亲收养,散配诸寺安置,待有去处,一任东西。

9、发配陵园

唐代皇家陵园都是要事死如生,也就是说,虽然皇帝已经龙驾归天,在其陵园内,仍有大批嫔妃像平日一样侍奉这位死皇帝。

自愿到陵园的:极少数是自愿入陵园的,如德宗的韦贤妃,《新唐书》卷76《韦妃传》:

帝崩,自表留奉崇陵园,元和四年薨。

强迫到陵园的:陵园妾的生活非常无聊寂寞,不是妃嫔宫女们理想的晚年养老场所,故唐人记述其事的描写中多有强迫性质的内容,如韩愈《丰陵行》: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平生象平居。白居易诗《陵园妾》有中官监送锁门回之句,充分说明配置陵园有强迫性质。

南宋的胡三省竭毕生精力为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作了详尽的注释,名为《通鉴注》:

凡诸帝升暇,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洗,治衾枕,事死如事生。

这里的宫人无子者显然包括受过皇帝宠幸却未生子或子嗣早夭的低级嫔妃。强迫到陵园的还有去世皇帝的妃嫔宫女,也有在世皇帝的失意或获罪宫嫔。这些守陵的宫女,此生不得再出陵半步,被世人称之为陵园妾。

唐代有很多诗人为这些守陵宫人写下了同情的诗篇,如白居易的《陵园妾》:

忆昔宫中被妒猜,因谗得罪配陵来。、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杜牧的《奉陵宫人》: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概括而言,宫女制度是封建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是对妇女极大的摧残。

一入宫门深似海、不识君王到死时:唐代宫女的九种结局

宫女、太监拿着自己的衣物等行李走出故宫

1924年11月 5日,溥仪被逐出故宫。上一张照片是宫女、太监拿着自己的衣物等行李走出故宫。

参考资料:

《新唐书》

《隋唐嘉话》

《新华文摘》2010年10月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