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文种之间有什么故事(范蠡和文种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华峰博客 145

楚昭王时期,吴国多次击败楚国,才华横溢的楚人范蠡与文种,为何不保家卫国,又为何不投奔其他国家,而偏偏投奔了偏僻、落后的越国,他们投奔越国的目的何在?

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之后,前13年史无记载默默无闻,夫椒之战后才有记载。为何两人能够忍受10多年的寂寞?

范蠡临走之前,留书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为何范蠡不提前当面告诉文种?范蠡的这句话,到底是客观地叙说勾践的本性,还是对勾践的污蔑或败坏勾践的名声?

范蠡文种在越国将近40年,在勾践手下效力23年,为何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却偏偏飘然远去?既然范蠡早就认清勾践本性,为何还为勾践卖命,而不是去寻找可以共富贵的明主,难道范蠡真是为了一展所学的学痴,然后用40年的时间就为了博取一个青史留名?

在范蠡、文种、勾践身上,类似的疑问还有很多,如何去解释这些疑问呢?其实很简单,范蠡、文种真实身份被史书隐藏得太深,他们不是普通楚人,而应当是楚国官派(或秘密官派)援越抗吴的使者,不信请看下文分析:

范蠡文种之间有什么故事(范蠡和文种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首先,晋国扶持吴国疲楚,而吴国多次击败楚国,那么楚国会不会扶持越国以牵制吴国,而这一计划的具体执行人当是范蠡与文种?

春秋中晚期,虽然晋国一家独大,长期称霸中原,但面临着楚国、秦国、齐国的挑战,因此为了缓解军事压力,晋国决定扶持吴国,派人教授擅长水战的吴人车战、步战、弓箭等陆战战术,从后方威胁、拖累楚国。随后,在晋国扶持下,吴国迅速崛起,多次击败楚国。

问题在于,吴楚之争与范蠡文种投奔越国有无关系呢?从公元前525年到公元前511年,吴楚爆发六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其中楚国败多胜少,被吴国夺取十余座城邑。而在公元前511年,河南南阳人范蠡与当地县长文种,不去中原寻找明主,偏偏选择了南方偏僻之地的、野蛮的越国允常(勾践之父)。

从时代背景、以及两人违背常理的选择来看,他们应当是楚国派到越国的援助使团,目的是帮助提升越国以牵制吴国。

范蠡文种之间有什么故事(范蠡和文种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其次,范蠡与勾践投奔越国后,默默无闻十多年。以两人横竖都溢的才华,为何会默默无闻十多年,而在越国遭遇灭国危机时才受到重用?

公元前511年,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但之后十多年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作为,说明允常大概率是并未重用两人。公元前494年,勾践继位两年后,吴越爆发了夫椒之战,越国面临亡国危机时,范蠡文种才开始出场,之后就以惊人的智慧改写了越国命运。

按照史书记载,以范蠡文种的才华,无论到了哪一个国家,都必然迅速成为重臣,他们的光芒根本掩盖不住,但他们投奔越国之后,为何默默无闻十多年?更合乎逻辑的解释是,他们是援助越国的楚人,自然不可能得到越人真正信任,也不会被授予高位,但越国面临亡国危机时,勾践需要楚国的全力帮助,而楚国需要越国的存在,因此楚人范蠡文种必须全力帮助越国,否则越国一旦灭亡,楚国面临的形势只会更坏。

也就是说,夫椒之战后,勾践需要以范蠡、文种为代表的楚国帮助,而楚国为了东部安全,也需要确保越国存在。其实,近邻吴越爆发如此大的事件,楚国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动作,怎么可能不担心越国灭亡导致无人牵制吴国,范蠡与文种应当就是楚人的重要布局。

范蠡文种之间有什么故事(范蠡和文种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第三,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他们的目的何在,是建功立业,还是单纯的一展所学?

如果范蠡文种目的是投奔明君以建功立业,那么默默无闻十多年,以及范蠡看透勾践是不能共富贵、更会兔死狗烹之人,那么范蠡就该早日离开越国,而不是在越国待了40余年,最后还放弃一切的离开。文种在默默无闻十多年时,也应该会早日离开。

如果两人单纯为了一展所学,为了实践所学知识,以便让他们青史留名,那么以40余年为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而且侍奉的还是一位兔死狗烹的阴险君主!更为重要的是,春秋时期战争不断,他们完全可以去其他国家一展所学,未必要投奔越国,如影响力更大的秦国等。

从奔越的动机来看,最为合理的解释是两人背负楚国重任,所以才会在越国待了40余年。否则,无法解释两人开始10多年不受重用,后来看透勾践会兔死狗烹、会杀功臣时,却还无怨无悔地待在越国侍奉勾践。

范蠡文种之间有什么故事(范蠡和文种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第四,范蠡看透勾践为人,但为何在他临走前才说出来,目的是向文种示警,还是败坏勾践名声?

灭亡之后,范蠡临走之前留给文种的一封信,内容是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句话千古有名,但逻辑上却说不通:

从范蠡自身来看,既然看透勾践为人,为何范蠡还不早日离开,为何还不早日提醒文种?

从春秋时代来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与后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不同,当时是君择臣,臣也择君,因此春秋国君还真不敢玩鸟尽弓藏的把戏,过河拆桥杀功臣与时代文化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勾践灭吴之后,也谈不上鸟尽兔死,因为接下来他还要北上争霸,旁边还有一个庞然大物——楚国。

因此,从范蠡自身行为逻辑、以及时代文化氛围来看,范蠡这句话都说不通。既然如此,范蠡说这句话的目的何在呢?其实就是败坏勾践名声的毒计,因为越国灭吴之后,接下来越国就成为楚国心腹大患,因此作为楚人的范蠡,当然不希望有才子投奔越国,来增强越国的力量,所以才会这么评价勾践。说到底,范蠡劝说文种离开,不要继续为越国效力,也劝说天下其他才子不要为越国效力。

范蠡文种之间有什么故事(范蠡和文种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综上可见,范蠡文种不是因为楚国政治黑暗,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投奔越国,实际上他们应该是楚国官派人员。当吴国还存在时,楚越利益一致,范蠡文种、勾践能够共同对吴;当吴国不存在时,楚越变为潜在敌人,范蠡文种、勾践如何还能平和相处?由此而论,范蠡之跑、文种之死,原因并非勾践心狠毒辣兔死狗烹,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参考资料:《史记》等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