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上午,语文读书笔记检查,看了看学生的读书笔记,还是那样:一个印好的油固定格式的本子,上面分好词、好句等,评价标准就是看学生写的工整不工整,至于能否给学生的写作带来多大的帮助,我不敢恭维。
无独有偶,看到一个上初三的语文很不错的学生交流这个话题,摘抄(就是读书笔记)现在在初中仍然是非常普遍,而且对写作也没有必然的关系,他们的语文老师改为根据《水浒传》里的人物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应该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方式。
记得20多年前,用的还是统编的语文教材,五年级语文的第一单元专门提到读书笔记的三种:摘录式、加批注、写体会。而现在令人悲哀的是已经窄化为好词好句,而且最主要的背离了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初心。
现在的读书笔记变迁,其实现在教育功利化的一个缩影,只不过是语文教育中的一种形式主义。怎么写好读书笔记?我以为,一是应该和写作密切结合,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哪怕是只写一个字。多多鼓励,创建安全的氛围,让学生觉得写读书笔记是一种有趣的事儿(其实学习其他新生事物也是如此,比如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和新老师的接触等)。其次是要注意三种读书笔记的循序渐进,小学一二三年级可以摘录好词好句,四五年级可以学习做批注,到了六年级就可以写写对自己喜欢的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至于初中高中,就应该着力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做更高的要求。
一句话,读书笔记在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更好的爱上阅读,进而为写作打基础,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不过如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