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思潮,都不能掩盖《论语》的光辉。
《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
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如果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扰乱大的谋略。
【启示】孔子的这段话堪称做大事者的座右铭。务实、忍耐、顾大局,这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正是有志于做大事的人必备的素养。
巧言的人,喜欢吹牛说大话,恭维奉迎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能把无理说成有理,让人听了舒服、上瘾,但容易中毒、上圈套、被骗,这种巧言会破坏正常的道德,是足以扰乱、败坏人的德行的。而人正是因为轻易听信了身边某些人的巧言说辞,或逞一时意气,或行妇人之仁,结果一念之差,在小的事情上没有克制自己,扰乱了原来的部署和谋略,致使功败垂成。
孔子认为忍小是为了成大事。这里所说的忍小,是指克制个人的怨忿和对小利小惠的贪求,以及容忍他人对自己不恭行为之类。
人人都能做到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便可缓和,关系自然协调。(PS:这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理想状态)
比如这段时间网上吵得热闹的高铁女孩与熊孩子家长之间互掴一事,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没有赢家。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与人交往要存敬守礼,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一般庄重、严肃。凡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仁的范畴的核心原则,它表达的是一项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在居家生活、人际交往乃至一切社会活动中,都应本着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的心态去开展活动。孔子阐述了为政者如何实践仁的思想,道出了中国人做人的理想人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不喜欢的东西,却让别人去做,去接受,真的很不讲道理呢!
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启示】这是《论语》中流传很广的两句名言,一直都以为是孔子说的,读过《论语》才知道,原来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劝慰司马牛的时候说的。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的兄弟四人都跟着大哥司马桓魋[ tuí]在宋国作乱,死亡无日,他自己也颇以有这样的兄弟为耻,所以说自己独无兄弟。子夏便以自己所听到的哲言为他解忧,提示他人的遭遇属于命运的范畴。一个君子培养好自己的德行,做到敬重而无过失,对人恭敬有礼,四海之内的人都乐于与之交往,就都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所以不用担心没有兄弟。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考虑,必定随时会有不可预测的忧患。
【启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孔子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提醒人们看问题应从长远着眼,一个人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
远虑的意思很广泛,就办事方面来说,不论大小事,目标要远大,办法要周详,又要预防弊端或引起坏作用。就做人方面来说,不只是在人世间做一个好人就算了,还要学大道,否则忧虑就在眼前。
所以,遇事要多思多想,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这是我读《论语》以来所写的第7篇文章,读书行动在继续,分享所得在继续。
关注我,我们一起来读《论语》,一起感受国学经典的无穷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