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好词好句算抄袭吗

华峰博客 126

为什么古代不同的诗词中很少出现重复的诗句?

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经常看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抄袭的问题,一看到这种情况就难免让我们联想到古人的原创能力。然而,告诉题主一个不好的消息,其实古代诗词中也经常出现重复的诗句,而这些重复的诗句大致分为借句、化句和重组。

借句:古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才会直接引用

所谓借句,就是直接拿来用,放在自己的新作中,而且不会修改一个字。这种情况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屡见不鲜,早在魏晋时期,曹操就在《短歌行》中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决心,而这句诗正好出自于中国文学的滥觞之作《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句,用来表达一位女子为了等候自己的心上人,焦急难耐、坐立难安的情境。而曹操借用这句诗,其实是在表露自己对雄心壮志的矢志不渝,相比于《诗经》中的懵懂爱情,其意境更加雄浑高远。

其实,这种直接的借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诗人们借着借着就还不回来,甚至成为个人专属了,当我们现代人在学习古人的诗词时,竟然也找不到作品的源头是谁,难免造成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唐代诗人王维在《汉江临眺》中写道: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的诗中经常建构着一种超然物外的佛道哲理,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更是淋漓尽致的写出了诗画相生、空然寂静的意境,北宋欧阳修在熟读经典时,对王维的这句诗情有独钟,在写《朝中措》这首词的时候,欧阳永叔就借用了这句诗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上的领袖,他的作品一旦面世,简直是受到万人追捧,当然,这首词也得到了学生苏轼的高度评价,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说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北宋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都以为山色有中无是欧阳修的原创,难道不是在带节奏吗?

所以说,古人在写作诗词时,明目张胆的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实在是令人咋舌,后人也真是不仔细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可见,这种拿来主义也真是由来已久了!

化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造得天衣无缝

化句也是古人抄袭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让人烧脑。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看到好词好句,就摘抄到专门的笔记本上一样,老师告诉我们:把这些好句子背下来,到时候就用上了

古人也一样,古人在学习的时候,也会背诵前辈们的好词好句,到自己创作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表达需求,对句子进行重组。如苏东坡的著名咏月诗《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撩拨过多少人的思乡情怀、思人情绪,但若仔细深究,他其实是化用了诗仙李白的诗句,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摘抄好词好句算抄袭吗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他作诗往往是出其不意,一鸣惊人,后世很难摸索到他作诗的规律。在这首诗中,李白更是自导自演了一场问月大戏,他喝了酒之后开始问上天你这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一直活到现在还没消逝?这种调皮、童趣、豪放不羁的笔法恐怕只有李白写出来了,而且让人读了之后,有一种宇宙的穿梭感。

而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对李白的诗进行重新组合,略显出淡淡的忧愁与凄凉,但总归逃不过李白诗作的影子,所以后人认为苏轼也有着将积极进取的苦闷转化为超脱浪漫的旷达情怀,也蕴含着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宇宙观,更让后人惊叹的是,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享誉世界,被称为千古中秋大作,可现代人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诗是化用诗仙之作呢?

古人敢于抄袭,更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力量,从而使作品更加鲜活亮丽,成为脍炙人口的诗作,不得不说,这种创作手法简直称得上推陈出新了,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创作可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重组:东一榔锤西一棒槌重新组合多人的作品

所谓重组,其实就是说古人在积累了丰富创作经验之后,脑海里会选择性的归类记忆,便于自己想做诗的时候,脑子里的同类诗词就会乱蹦出来,但是没有一句是原创。这时候,作者往往是将相近含义的诗词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篇新的作品。

这样说,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真的有人这样做了,比如爱国诗人文天祥是杜甫的忠实粉丝,他就发明了一个新的诗歌形式,叫做集杜诗,这种风格的作品专门把杜诗重新组合一下,形成新的作品。文天祥在燕京狱中写了《集杜诗》一卷,共五言绝句200首,成为文学史上仅有的一个范例。他在《第一百八十四》中写道:

读书破万卷,许身一何愚。赤骥顿长缨,健儿胜腐儒。

这四句诗分别出自于杜甫的四首诗,第一句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二句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句为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第三句出自《述古三首》,原句为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第四句出自《草堂》,原句为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文天祥的这种集杜诗真是为自己的抄袭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的这种文字游戏确实为北宋末年士兵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写的极好!

其实,这种重组的集句方式在宋朝十分流行,就连文学大家苏轼的《南乡子》都是集合而来的,这也验证了古代文人笔下的创作其实并非完全原创,更别提没有重复的了。在他们的诗词中也多见别人的影子,甚至是大胆的集合重组,生出别番韵味儿。

结语

生活在科技文化发达的现代,有了更多的查重手段,也有了众口铄金追求真理的斗志,所以许多作品一旦面世,就会被人去检验原创度,惹得现代人开始缅怀古人极高的文学天赋,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文学作品,被称为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其实,从本质上说,古今文人抄袭的作用之所以会得到不同的反响,在于他们心中有没有守住道德底线,是否敢于承认自己的借鉴与化用。所以说,古代也有重复的诗词歌赋,只是,今人多怀着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继承优秀文化罢了!

作者:蔡小记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