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编辑按语:
有读者让本栏目编辑为其找几首描写新婚新娘新郎婚礼的经典诗词。
这还用找吗,本编辑早在大约十几年年前的2006年前后,就读过诗人李者也的《婚嫁姻婣:唯美婚礼必读诗意指南》诗集里读过几首专门描写新婚新娘新郎婚礼的经典诗词。
这些诗问世二十多年来,据说都被全国无数新人结婚的婚礼引用过无数次了。
节选如下:
(仅供赏读,李者也老师若认为侵权,本栏目立即秒删。具体请阅读原著)
新婚篇
新之婚
文/李者也
天地之间乾与坤,人伦之道始于婚。
一夕结发夫与妻,一世同行吾与君。
缘似佳酿贵其陈,情如花开在其新。
婚者,合二姓之好也,订之媒与姻。
婚者,上以承祖裔也,续之古与今。
婚者,下以继后世也,传之子与孙。
交杯之酒虽则浅,其爱却似沧海深。
互诺之言虽则轻,其意却似重千钧。
融融兮,但若心阁暖,四时皆为春。
自此相守不相弃,直至白头敬如宾。
纵使天荒地老处,缘定三生坚不分。
【文史扩展及婚礼指南】:
结婚原本不叫结婚:婚礼渊源考
婚,最早见于甲骨文。古时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是远古抢婚的遗风。
婚的繁体字形有个偏旁攴,是手持器械形,准确地反映了抢婚的要素。
婚礼,最早叫昏礼,就是黄昏举行。《礼记》把婚礼写成昏礼,就是最好的证据。
古代,男方叫上亲朋好友,趁着黄昏,把女方抢过来。后来陋习废除,但是时间保留了下来。
黄昏是昼夜交替的时候,男子属阳,女子属阴,黄昏是阴阳相合之刻,黄昏也就成为了古人举办婚礼的最佳时刻。
结婚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昭公七年》的注解时鲁方结婚于吴。
但古代最常用的并非结婚一词,而是成亲一词。成亲,就是原本不是亲人的一对新郎新娘,从此成为亲人。
《礼记·哀公问》,哀公问孔子:敢问何谓成亲? 这是成亲一词的最早记载。
现在人们调侃的有情人终成亲人,实际上是对的。古代把结婚称为成亲,就是证明。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然使用成亲;新中国成立后,才从法律上改称结婚。
新之娘
文/李者也
鸳兮鸳兮寻其鸯,凤兮凤兮求其凰。
有彼佳人水一方,君子思之金屋藏。
或为两小无相猜,竹马青梅走其床。
或为少年遇豆蔻,琴瑟悦之音绕梁。
今夕何夕恰良辰,迎而娶之拜于堂。
白马驾车载之来,何计道路阻且长。
更未尽,夜未央,明月挂于柳之旁。
红衣红袖花之烛,红妆红颜洞之房。
伊之貌,沉鱼停其游,落雁止其翔。
伊之德,九辰淡其光,三星失其芒。
若言美人如美玉,嫁妇是其琳之琅。
【文史扩展及婚礼指南】:
新娘=新妇+娘子:新娘演变史
新娘,指刚结婚或结婚不久的女子。
新娘作为固定词组,最早见于清朝《儒林外史》。
在新娘一词出现之前,中国长期用新妇一词指代刚结婚或结婚不久的女子。
早在《战国策·卫策》中就有卫人迎新妇的记载。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也有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的诗句。
隋唐以前,称儿子的新妇为子妇。因古代的息字与子字相通,所以,隋唐之后,子妇演变成息妇。
到了五代十国或宋朝初期,在息字加上一个女偏旁,新造了一个媳字。
于是,息妇又演变为媳妇。新结婚的媳妇则称为新媳妇。
南北朝时期,出现娘子一词指代妻子。《北齐书·祖珽传》:一妻耳顺,尚称娘子。
新娘一词,应当是从上述的新妇+娘子两个词结合演变而来。
娘,古代对女子的一种普遍称谓。年长的称老娘、大娘、婶娘等;年轻的称姑娘、娘子等。而刚结婚的女人自然就是新娘。
新郎篇
新之郎
文/李者也
婚之围城殿之堂,女为其阁男为墙。
若欲夫妻成其家,必应乾坤合阴阳。
郎之才,女之貌,天作之合凤求凰。
新郎者,王子驾白马,白雪迎于堂。
新郎者,金屋藏佳人,爱巢筑洞房。
新郎者,乘龙偕弄玉,快婿东之床。
或为公子世无双,百挑玉树临风扬。
或为硬汉铁之骨,千里劲骑戍关防。
或为文韬博学士,万卷诗书胸中藏。
此生愿得君之心,风雨无阻前路长。
良人良人应莫忘,记取初名是人良。
【文史扩展及婚礼指南】:
新郎=良人+郎官:新郎演变史
新郎一词,最早来源于唐朝顾非熊的诗:远别因多感,新郎倍寂寥。
最初的新郎并不是指新婚男子,而是指刚刚考试登科的才子。
新婚男子的最早称呼是良人。《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良人,意思就是好人,代表着妻子对丈夫的期望。
有种说法,认为在良人的良字旁加个阝偏旁,就成了新郎的郎;在良字旁加个女偏旁,就成了新娘的娘。
汉朝时期,郎是一种官职,中央官署里的侍从官通称为郎郎官。
皇宫有廊,在廊下,有侍卫拿着戟在值班。因此,郎最早的意思就是拿着兵器值班的侍卫。
唐朝,考中进士的人便具备了做官资格,可任校书郎、秘书郎等官职,因此,人们便称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古代,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男子新婚堪比金榜题名,有小登科之美称。
所以新婚男子称为新郎官,简称新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