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小国寡民的现代意义

华峰博客 385

《道德经》第八十章,确实是《道德经》所有论述里面,与现代人的观念最不同的地方,所以也是现代人最难以接受的地方。尤其是小国寡民和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

一、出处

《道德经》第八十章完整的原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

统治国家不用太大,人口不用太多。使胜过人力十倍百倍的牟利器具用不上;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为名利远走他乡;虽然有船只车辆,但是因为不用奔波劳碌不用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但是因为没有战争而用不着布陈。使人民再回复只用结绳记事的简单生活状态之中。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看得见,鸡犬的叫声都互相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二、背景

老子又叫做李耳,出生于约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曾任周藏室之史。这个时期是春秋末年,也是周朝衰败时期,这时的社会乱相百出:

1.诸侯纷争,互相兼并,制造各种利器,扩大军队规模,动用各家思想,用各种手段最大激发士阶层的名利心,以便用名利驱使士阶层为其所用,目的是使自己强大。

2.各阶层,尤其是士阶层,四处奔走。谋士这种人最得志于春秋战果时期这样的动乱年代,他们只真正的唯恐天下不乱。他们在这个社会也发挥了绝大的作用,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谋士地位最高的时期是春秋战国,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成为当时社会尤其是士阶层的榜样。

3.世风日下,没有道德底线,赤裸裸的追求金钱,名利。苏秦去秦国谋职失败,穷困潦倒的回到家,妻子给脸上,嫂子看不起,父母都不理他,后来苏秦在赵国求职成功,并成为六国军事首领,父母打扫几十里接见,嫂子跪着走路。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以前傲慢,现在这么恭敬,嫂子说:因为你现在有权又有钱的原因。苏秦嫂子的话和心态,赤裸裸的展示了当时的世风。

4.老百姓生活困苦,生命朝不保夕,即便是曾经贵如苏秦,难免大起大落,最后落得悲惨下场。

三、本章的深意

1.越强大越不合理

《道德经》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说过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会尊重各种食物的多样性,因为多样性才能给有利于保持万事万物发展的平衡。才能让事物永远保持生机。

但是人道刚好想法,趋炎附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造成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

2.除了生死,一切都是闲事

《道德经》可贵之处有两点:

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小国寡民的现代意义

第一,是先秦诸子里面唯一一部哲学著作,其他的要么是管理写,要么是军事学,要么是逻辑学,都是某一领域的具体学科,而只有《道德经》是讨论终极问题的哲学。

第二,是先秦诸子里面,唯一珍爱生命的一家,认识到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名利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是生长在生命的土壤上的东西。没有什么一切都是空的,除了生死,一切都是闲事。

但是《道德经》,当时的社会,有多少人为了名利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不顾生命,都是为了闲事,忘却了生命的正事。

3.一切交往,不是结党营私,就是勾心斗角。

人的多少交往,多少奔走他乡,多少辛苦辗转,都是自讨苦吃,然后互相折磨,互相舒服。如果没有结党营私,没有勾心斗角。人和人之间就是老死不相往来。

四、道法自然与人心不古

人性直觉醒之后,人的追求、社会的发展、大自然的平衡、天道,四者之间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矛盾当中。

每个人觉得,人活着就要追求人生意义,但是什么才是人生意义呢?

都说社会在发展,但是什么才是社会发展,追高、大、全、快,就是社会发展吗?

人类的发展和大自然怎么才能出在平衡协调发展呢?

世上存在多少追求个人意义,违背社会发展;又有多少所谓的社会发展,违背了大自然的所有事物之间的平衡。

天道始终默默无闻,不会告诉人类我们那一步对了,哪一步错了,只会用结果和事实呈现出来给大家看,但是事实一旦形成,

人心却纷纷扰扰,诠释着自己,揣摩着别人,揣摩着天。

道法自然,人心不古。然在与天斗,天却在以逸待劳。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