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道德
当我们开始谈论道德,那什么是道德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而规则就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背后的道理在哪里,道理适用的范围或边界在哪里。
道德不是由谁规定的,而是在社会中自然发展出来的,需要人们从生活中去了解、熟悉并遵守,当很多人在社会中都展现出道德感,比如友爱和善、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惩恶扬善等等,社会关系和秩序就会非常融洽和良善,对每个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更为有利,因此道德也是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用的,能够让社会整体的发展更为和协、更有效率。
道德如此有用,因而大家从内心对道德其实都非常看重,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德性就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有所建树,德性是非常重要,有超出常人的德性,才能成为大家的表率,才能够团结和带动大多数人,所以也有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道德就像一支箭要射中目标,如果你射中了,说明你很多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对了,如果没有射中,那你就应该反思哪些事情做错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从不断实践和反思中获得的。
二、仁、义、礼、智、信在讲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最重要的德性就是仁、义、礼、智、信,但听起来很虚,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仁即同情、关心、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仁最早是亲人的意思,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
仁后来由亲人发展为爱人,即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的仁,已经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
义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古代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
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道德也就通常表达为仁义道德。
孔子说杀生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可见仁和义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中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
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
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
孔子、孟子在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左传》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
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
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
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
那么,如何看待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
从五大要素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道德大厦的根基。
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
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仅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