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绘堂记原文及翻译,宝绘堂记文言文翻译

华峰博客 234

落花游鱼图(局部) 刘寀/绘

落花游鱼图(局部) 刘寀/绘

苏州沧浪亭面水轩(原观鱼处)、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北海公园濠濮间,都是著名的观鱼胜地。一泓清池,几尾游鱼,戏于水间,忽焉而去,倏然而来,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山川园林若少了游鱼,似乎就少了一份大自然的灵动,少了一份逍遥的意趣。

游鱼与水常营造出一份清雅的格调,带给人轻松愉悦的心情。魏晋名士嵇康言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唐代诗人刘禹锡曰乐观鱼踊跃,闲爱鹤徘徊,书写的正是观鱼之乐。古代画家亦爱观鱼,宋元以来不乏画鱼的名作,如刘寀《落花游鱼图》《群鱼戏荇图》等。令古人沉醉的是鱼之灵动活泼,水之静谧清澈,抑或是二者相得之乐?

遐想之乐

古人观鱼之初,不是审美的,而是实用的。实用之外,又融入想象之趣。《山海经》介绍了各种奇奇怪怪的鱼,如《南山经》载,南山山系中有座山叫柢山,柢山多水,水中有一种鱼十分特别,集合鸟、牛、鱼、蛇特征于一身,具有治疗肿疾之效,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西山经》载,英鞮山上有一种鱼,蛇头、鱼身、六只脚,食之可以避免灾祸,人称冉遗,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以上是古人的夸张想象,还是真实存在?不得而知。只能说观鱼活动最初承载的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渴望,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容资之美

鱼之美,尤以鱼尾最早被诗人发掘。汉代才女卓文君《白头吟》道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赞许的是鱼尾浮现于水面的灵动之美。宋代诗僧惠洪《效李白湘中作》曰:夕光江摇鱼尾红,何处扁舟开晚篷,落霞如一抹胭脂将水天尽染,微风拂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正在此时鱼儿浮现水面,鱼尾熠熠发光,让夕阳之美更加炫目。宋人还注意到,鱼尾之美与霞光之美是极为相近的,故常类比之,苏轼《游金山寺》曰: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周邦彦《蝶恋花》云鱼尾霞生明远树,翠壁黏天,玉叶迎风举,仰望天空鱼鳞状的彩云漫天浮动,俯察水面,微风吹拂,水纹成韵,红色鱼尾荡漾于碧沼,水、天一色,曲尽其妙。

古人对鱼身颜色的观赏,则出现得较晚。直到隋唐之际,人们才开始饲养金鲫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鱼,但此时尚属稀缺品种。至宋代,金鱼才进入杭州一带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苏舜钦《六和塔寺》诗云:松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苏轼云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描绘的正是古人观赏金鱼的活动。至明代,古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鱼身纯红或是纯白始为上品,再到后来鱼身颜色不规则又成为新的时尚,如首尾红鹤顶红等。据文震亨《长物志》记载,鱼眼鱼纹也成为明代文人观鱼的乐趣之一。从鱼眼看,墨眼雪眼为时人所追捧,近似于现代所称的龙种鱼;从鱼纹来说,落花流水莲台八瓣波浪纹七星纹是时人追捧的变异品种。这些名字极为文雅,既展现了明代文人观鱼的兴趣,又成为标榜文人雅士自身格调与才情的方式,观鱼亦风雅,不亦乐乎!

鱼跃之趣

李白《观鱼潭》云: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凉烟浮竹尽,秋月照沙明。意思是说,观鱼跃需在日暮之际,月光之下,此时潭底的白沙与秋月遥相呼应,宛若仙境,而游鱼一跃,仿佛在水中作画,圆波处处,涟漪顿起,这便是大诗人李白观鱼的乐趣。

明代张谦德《朱砂鱼谱》还谈到,清晨、月夜、微风、细雨中观赏鱼跃,又别有趣味。清晨,天边弥漫着彩霞,水面落英缤纷,此时鱼儿跃动于眉睫之前,能够令人开怀;圆月之夜,月之倒影映于水中,鱼跃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心境亦豁然开朗;风行水上之时更需观鱼,此时游鱼跃出水面,仿佛聆听微风拂水之声,如此诗意的想象为鱼跃注入了新的趣味。此外,绵绵细雨中观鱼更有佳境。

宝绘堂记原文及翻译,宝绘堂记文言文翻译

鱼跃犹如鱼儿吸天浆以自乐,古人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想,被鱼儿阐发到极致。

寓意于物

苏轼《宝绘堂记》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意思是说,君子可以喜爱、寄托情意于物,却不能执着、痴迷于物。这是中国古人对物的一贯态度,既讲究玩物又强调不能因物丧志。古人观鱼亦如此,探寻鱼的内在精神才是重中之重。

早在先秦时期,鱼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除了《山海经》中的怪鱼,《诗经》也提到了各种各样的鱼,多与嫁娶之事相关,暗含多子多福之意。在此基础上,鱼在后代成为爱情的象征,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借助鱼来传达爱意;鱼因与余同音,还有吉祥之意,故有年年有鱼吉庆有鱼的说法;鱼还与仕途相关,唐宋之际官员佩戴鱼袋或曰鱼符以象征身份,如《宋史·舆服志》云其制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成语鱼跃龙门也是取仕途顺遂之意。

逍遥之乐

观鱼之乐的深层文化精神,还需提到庄子。庄子、惠子濠梁观鱼的典故,众所周知。庄子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认为鱼在水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非常愉悦,惠子则质疑庄子如何知道鱼的感受。这场论辩以庄子的胜利告终,观鱼也成为庄子追求逍遥自在生命境界的象征,并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表里。

历代文人多以鱼喻人,借观鱼表达超越世俗之志,归隐之情。隐逸诗人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云: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言: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过此生?茂林山水间,仰观流云,俯观游鱼,体味自然之道。唐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曰: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宋苏舜钦《沧浪观鱼》云:瑟瑟轻波见戏麟,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宋张耒《观鱼亭呈陈公度二首》:直应人意逍遥处,便是游鱼自乐时。清王方若《沧浪杂诗》曰:行到观鱼处,澄澄洗我心。可以说,观鱼安抚的是古人逍遥而不得,归隐而不得的心境。透过古典园林那似隐似现的漏窗,行走在曲折的复廊之上,凭栏观鱼,抑或是在大江大河之畔,静心感受游鱼之动,或许古人的感慨也会浮现于你我之心。

生生之意

《诗经》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飞跃是鸢、鱼的生活习性,也寄寓着智慧与哲理。在宋明理学家看来,鸢与鱼发挥其本性,怡然自得于天地之间,一则象征的乃是贯注生机、奋发向上的活泼泼状态,二则象征着道流行于天地之间的状态,三则象征人自得与道而非刻意求取的精神境界。故理学家常借观鱼活动,体会宇宙天道,谈论个体修养,如宋程颢常置盆池蓄小鱼数尾,谓观万物自得意,宋朱熹云鸢飞鱼跃,道体随处发见,明聂双江言鸢飞鱼跃,浑是率性,全无一毫意必。清人颜光猷《鱼》曰多病逢秋晚,观鱼觉兴新,便是通过观鱼之灵动与生机,藻雪精神,阔大心胸。

远方与诗,总是令人神往,正如今人一样,古人也在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无限接近远方与诗。游鱼与水,这一跃与一静,安抚的正是古人对远方与诗向往而不得的心境。当我们凝神于涟漪一碧,群鱼嬉戏,可曾感受到千年之前庄子的逍遥之乐,理学家的生生之意,感受到宇宙生命的逍遥与跃动。

(作者:王晓玉,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