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华峰博客 271

导语:理想照耀中国。每个人都应有所理想。自己的理想是,尽力译注出一本符合孔子本意的《论语》。首先它是值得被译注的:马克思先生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有类似表达:冉有曰:既庶矣的,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在孔子看来,民众的富足是实现文明教化的基础。又比如马克思先生在《资本论》关于资本逐利的危害,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如果有10%的利润……;而在《论语》中,孔子同样对逐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放于利而行,多怨,从心理的角度剖析了逐利的危害。其次,《论语》是值得被重新译注的:《说文解字》有:"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假若这个解释是真,那么孔子便不可能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因为他老人家并不相信术士的那一套: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甚至对术士的经典之作祷尔于上下神祇的《诔》嗤之以鼻,认为求祷神灵根本没有用,该病重的依然病重。更重要的是,孔子所提倡的礼教,和儒家所提倡的正名分、定尊卑的礼教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在阅读《论语》时,不妨注意之。本文为大家译注的是《论语》的第二篇第十五章。欢迎一起探讨与交流。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章非常有名。初中《语文》课本,无论是之前的《论语六则》,还是《论语十则》,又或者是《论语十二章》,均将本章收录其中。之所以本章如此有名,是因为它完美地阐释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该如何解读本章呢?

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假字,通惘,迷惑。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的话,就会被学问的表象所蒙蔽,且很可能学得越多,就越感到迷惑:这种说法也对,那种说法也对。

同样,尽信人亦不行:一次,宰我问孔子,假如一位仁者被告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是不是应该听信其言,跳井寻仁呢?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篇):君子可以杀身以成仁,但不可落入陷阱;可以被欺骗,但不可被迷惑,不可因为听说井中有仁,便欣然跳之。

尤其是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作为各种知识、信息的接收主体,对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充满矛盾的知识和信息,更应加以甄别,做到选择性吸收,尤其对于那些具有迷惑性谣言,更得用心思考,不信谣、不传谣,不去沦为谣言的帮凶。学习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不被迷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思而不学则殆

殆,《说文解字》:危也,本义危险;但也可以有疲倦、困乏之义,如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第二十五》)。这两个意义似乎都可解释得通。思而不学,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便是自我封闭式的胡思乱想。对于决策者而言,这种不经学习的胡思乱想、想当然地拍脑袋,自然是危险的。比如盖楼,如果不经系统学习论证,只是凭空想象,纵然构思美轮美奂,但这样的大楼不盖而已,一旦盖了十有八九也会很快坍塌,自然是危险的。

然而,思而不学之人,往往也成不了大气候,翻不起多大的风浪,自然便谈不上什么危险,甚至不如学而不思之人危险。如赵括,赵将军恐怕至死亦在迷惑,自己明明都按兵书上说的行事,怎么仍会大败亏输了,实在冤枉。况且,正如孔子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篇),终日不食,终夜不寝,确实挺累的,容易造成身心疲惫。有鉴于此,这里殆取疲倦之义,似乎更妥当些。思考一定要结合学习,这样才不致疲惫。

【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的译文】孔子说: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便会迷惑茫然、不知所措;只空想而不学习,则会疲惫不堪、无所长进。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