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悟人生全集,于丹感悟人生经典语录

华峰博客 233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说:如果古代就有抖音,我相信,李白会是第一个把诗词发在抖音上的人。

大咖们在短视频平台普及国学,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

随着于丹、蒙曼、康震、易中天、于丹、蔡志忠、余秋雨、赵普等国学大师陆续入驻抖音,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领读人的阵容也变得越来越强大,短视频平台正在成为国学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

去年端午节,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教授走进了抖音直播间。

她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讲述从父亲节到端午节,生活中有怎样的牵绊与诗意;同时结合自己推崇的传统文化与人生经验,向大众分享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0,怎样尽可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度过苦难。

于丹入驻抖音。

从大屏走向小屏,于丹在西瓜视频、抖音独家推出了重读经典系列, 如何把一场1个小时的讲座,分拆成三五分钟甚至一分钟的中短视频,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但从去年开始到今天,她一直不断在更新自己的账号,以短视频形式输出国学内容。最近,于丹抖音账号更新频率已经到了日更。而在更早期,易中天就已经入驻抖音,为大众品评中华经典故事。

于丹老师曾经是许多人的偶像。

因为她生动地、深入浅出地解说,普通大众,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对《论语》的认识和理解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原来在大家的意识里,像这类经典古书都是艰涩的、高端的、难啃的。

但是通过她的通俗化理解,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名著名篇独特的文化魅力。

她说的《论语》大都加入了个人的理解,然后以自己的三观和知识面进行阐述。

心灵鸡汤就是从她这里开始广泛传播和流行起来。

于丹在上百家讲坛后有了很大的名气,一方面是俗话说得好:露多大脸现多大眼嘛,名声大了就遭到同行的忌讳,于是出现了教授联名反对于丹的声音,说她讲的东西有错误。

另外,有人说于丹成名之后得瑟起来了,耍大牌,摆架子,还有什么在央视某栏目上穿着不得体等等。

总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个人出了名,树大招风,好的坏的声音都会一起冲上来。

韩寒、梁宏达、周孝正等一些文化名人也都曾纷纷跳出来手撕于丹。

韩寒:于丹的书最低级。

现在大家好像都在看易中天、于丹的书,觉得他们的书很有文化,也比较高雅,其实这是书里面最低级的东西。书店里面《三国》、《论语》是卖得最差的,但是《品三国》、‘读论语’却是卖得最好的,我觉得这是很变态的。

梁宏达:于丹给人灌迷魂汤、麻醉剂。

老梁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痛批于丹的视频,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老梁对于丹是各种冷嘲热讽,他首先对于丹的讲课内容定下基调:就是一种心理按摩,就跟灌迷魂汤麻醉剂差不多。

他还举例于丹的一些句子,比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人生的天和地,关爱别人这叫仁慈,了解自己这叫智慧。

这些话肯定正确,但是都是正确的废话。

老梁最后说:孔夫子假如活着,到于丹跟前来,都得跟于丹鞠躬,于老师,你讲的那些我当初都没想到!

周孝正:漏洞百出,一分钟一个硬伤。

周孝正作为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他是这样评价于丹的:很多人不是研究《论语》的专家,你讲《论语》一分钟一个漏洞,对年轻人负责吗?你漏洞百出,但完全可以虚心接受指正,闻过则喜、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但非要耍赖!《南方周末》发过一篇文章《孔子哭了》,说于丹胡说八道一回,孔子就哭一回。她的讲座明明就是一场有组织的诈骗行为!

不光是名人,许多吃瓜群众也对于丹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于丹在北大谈昆曲被轰下台,在伦敦讲课嫌条件不好大闹入住酒店撒泼,自己带的研究生自杀却说没时间处理,四川地震她捐了一堆《论语心得》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于丹的《论语心得》。

于丹的《论语心得》,交稿的时候(递交了演讲稿)是远远达不到出版要求的。中华书局(国内最好的古籍出版社)为了做于丹这本书,专门组织了一个编辑团队,从章节体例设计,遣词造句,到每一处引文的核实,都做了大范围的修改。当然,结果是皆大欢喜,书卖了数百万册,版权销售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于丹讲《论语》时,到底有没有曲解?

《论语》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儒家典籍,全书共20篇492章,主要是语录体,记载了儒家先贤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

于丹感悟人生全集,于丹感悟人生经典语录

于丹讲《论语》的水平也受到多方质疑,不少人认为,于丹把《论语》讲成了当代心灵鸡汤,偏离国学甚远。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摘取于丹所讲的2个片段,每个人自然有判断。

《论语·子罕》中说: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对此于丹的解读是:一个人如果内心足够强大,就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因为一个人心中装着什么,看到的就会是什么,就像佛印和尚看到苏东坡如佛,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佛。

《论语·里仁》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告诉曾子,他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听完孔子的教导后总结: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二字。

于丹讲《论语》时,着重分析了这个恕字。

于丹提出,所谓恕,首先是说不要强人所难,不要伤害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假如别人对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当尽量宽容。客观来讲,于丹的这些话确实有心灵鸡汤的味道,因此,不少人认为于丹有曲解《论语》的内容,小编也能够理解。

不过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比如自称孔子73世孙的孔庆东。

曾经,有10位博士联名呼吁《百家讲坛》的一位主讲人、北师大教授于丹下课,对此,孔庆东称:这些年我们听惯了某些学者故作深刻的腔调,他们写的东西晦涩难懂,讲的话故作高深。于丹不是圣人,我们应当允许她出错;她若错了,我们可以共同讨论,且不可以极端的方式给予当头棒喝。孔庆东认为,在当下一片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欢迎更多学者到《百家讲坛》讲学问,央视不能只有《幸运52》这样的栏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大力赞同于丹讲经典。

孔庆东力挺于丹讲经典!

孔庆东:于丹讲《论语》 总体上应该肯定。

孔:于丹讲《论语》,孔丘讲周公,都是公德事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大众文化普及工作。如果她哪里讲错了,大家批评指出就是了,天下没有不出错误的学者。于丹的工作,拉近了《论语》跟民众的距离,总体上应该可以肯定。当年孔子讲的东西,在春秋时期,对当时的老百姓而言也有心灵鸡汤的功能。

2007年,孔庆东接受采访时提到了于丹,并且用于丹和自己的祖先作比较:假如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

孔庆东认为,于丹起到了一个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有许多观众喜欢于丹,是因为她讲《论语》弥补了很多人的知识空缺。可以指出于丹的错误,但不能否定于丹的价值,并且孔庆东还提到了一点,那就是2500年前孔子讲周文王时,也曾经被人骂过。

另外孔庆东还说,孔子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从某种意义上,孔子和于丹都起着心灵鸡汤的作用,励志只是孔子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孔庆东对于丹的态度比较包容,并且不理解大众质疑于丹的行为。

其实于丹讲《论语》时有个特点,就是常常将一些寓言故事与孔子语录联系在一起,并且将这二者之间的内涵做互通阐释。现在已经是2020年,大家对传统国学的认知必定与过去有所不同了,孔庆东对于丹的看法,不知大家如何看待?

人红是非多,在于丹老师借助《百家讲坛》大红大紫之后,一波黑于丹的惊涛骇浪便汹涌澎湃,从她的饮食起居、吃穿住行,到论语解读、国学水准无不成为攻击的对象,而于丹老师被北大几名学生哄下台,又成了黑于丹事件的高潮。

其实,像于丹老师这样的遭遇,并不奇怪,几千年来,在中国,这种现象似乎层出不穷。一个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可以,一旦出了名,你的一亿个毛孔也会被无限扩大,如果有一个毛孔被堵塞,马上就成了大家攻击或痴笑的把柄。

于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文化使者,先后担纲《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同时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于丹家境非常好,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至少在教育这方面,于丹所接触是最好的。她从小对家里书香的环境耳濡目染,对《论语》的基础,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其父亲的指点才有她独特的见解,而通过这些见解,她又被央视邀请去为全民解读《论语》,因为成绩不错,一时间也是风头无两。她那般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解说,曾让文化程度一般的普通大众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将大家意识中枯涩难懂的国学经典通俗化理解,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名著名篇独特的文化魅力,于丹凭借她充满矫饰的语言风格以及信手拈来的诗词名句一时风行全国,让很多人一下子闻到了久远的国学味。

于丹教授曾说:让经典走近千家万户属于人们享求文化平等的权力,"道不远人",道无处不在,它原本是每个人生活中温暖的启迪和劝导。

网络对于于丹是不友好的。

关于于丹的两个不为人知的事实。

网传于丹在北大百年讲坛演讲,被北大学子轰下台,实为不实言论。

这一事件是2012年的陈芝麻烂事,于丹受邀参加昆曲表演。

根据于丹本人的说法,当时的真实情况是,表演已经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表演的老艺术家又是上了年纪的人,她在最后演讲时,下边的人就表示想散场。但是,这一散场的人群中,并非北大学子。

整个事件,彼此双方都是很礼貌,没有说有其他不愉快的事情。于丹就让观众离场了,表现得好大度。

至于有人说于丹在英国耍大牌,恐怕也是不实言论。小编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于丹是一个落落大方文质彬彬的学者。

于丹虽然身处舆论漩涡,但依旧坚持传播文化。

于丹对于网上的非议,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她一如既往地坚持传播《论语》文化,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始终激情饱满很是热情。可见,她对国学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于丹可能是不如先前红了,但影响力依旧不可估量。

于丹是一个称职的文化学者,她所说的话也是从小就有的国学积累。现实生活中的于丹,不管怎样变化,始终坚持自己对国学文化的追求。这样的执着,有点知识分子的风范。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于丹依旧坚持传播文化,确实是令人感到些许的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